首页 -> 2007年第1期
校长管理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作者:陈廷海
管理不在于“报时”而在于“造钟”。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柯林斯在其著述《基业长青》中指出:“伟大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创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主张,人的管理“不在于报时,而在于造钟。”结合我们的管理经验,不难理解“报时”和“造钟”的含义。“报时”是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如同要求教师“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一样的管理规范。“造钟”是一种管理机制,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管理文化。它所追求的是师生员工以组织的力量来保证学校的发展壮大,而不是依靠某个人、某一方面或某一次机会等偶然的东西。
习惯于传统管理的校长可能长于“报时”而疏于“造钟”。他们在“管理规范”之上的追求常常显得迷茫或不具体,甚至还没意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就更谈不上经营自己的学校文化,发展自己的学校特色了。其实,学校文化就是“造钟”的有效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奋发、令人忘我的震撼力。校园文化支撑下的管理机制对师生员工的管理不再是生硬的要求和居高临下的命令。她所建构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凝聚与感化的磁场,是一方孕育生机与活力的沃土,是一口包容与浸润的泡菜坛。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不能仅仅停留在编制和执行《教工手册》、《学生行为》等日常管理的层面,而要将这些东西同自己的办学理念、行为准则、管理个性和目标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时期和每一位师生员工心中。让其在管理实践中积淀、升华,内化为一种教育的影响力,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组织力量。
管理不在于“回应”而在于“缔造”。受中庸思想的传统影响,校长们的管理大多停留在“回应”层面,以满足现状、维护稳定为目的。这些校长只对上级的指示和文件要求做出回应,忽视教师的个体需要,很少倡导自己的办学主张,也很少提及学校的发展规划。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哲学。
“管理就是创造”,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校长管理学校的时代要求。这种创造,不仅向校长提出了管理思想、目标、措施、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要求,而且还需要校长根据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整体的创新。
校长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这就要求校长要克服思维的定势、心理的定势,敢于打破原有的秩序、敢于怀疑权威,使思维的触角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地,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和上级任务。其次是行动的创新。这要求校长从发现和追问不协调的现象开始,不断地锻造自己的洞察力、反思力,抓住不协调的现象,透视不协调的根源,形成和谐的管理行为。再其次是氛围的创新。激活问题意识、训导创新行为,构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创新氛围打造“人人谈创新,个个能创新”的创新团队。
管理不在于规范,而在于发展。哈佛杰出的管理学教授克里斯坦森告诫我们:“规范的管理是导致企业衰败的原因。”这一结论出人意料,但却非常合理。因为这类管理者往往被顾客和舆论的意志所左右,他们越是在乎“规范”的光环,越是将精力集中于此,就越是无暇去顾及企业的纵深发展和探索应对企业衰退的突破性创新策略。
现实的学校管理,无论是上级的要求,社会的评价,还是校长的追求大都将管理的要求锁定在“规范”上。我们在认同规范管理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规范”的两面性。如果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规范管理,难免不使被管理者产生被压抑、被强制、被格式化的感觉和危机。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