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创新学科教研方式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汤海燕




  多年来,各地区的教研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学校围着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教师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讲座、评课、发言大多是教研员“一锤定音”,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教研员向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深入推进课改的需要。
  为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让教师从迷茫和困惑中走出来,在研究中施展才华,在实践中获得前进动力,我们钟楼区在“区本培训”方面大胆创新,有力地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一、 开办教育超市,满足教师不同需求,灵活进行学科教研
  
  为什么现在小商店、小卖部一个个门可罗雀,门庭冷落,而一些大型超市却生意兴隆,大行其道,原因就在于后者货源丰足,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顾客可随意挑选自己所需物品,满足各自需求。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本着真正为一线教师服务的原则,整合全区优质资源,开办了钟楼教育超市。我们从教学实践出发设置了各学科国标本教材研究室、教学案例剖析室、论文写作指导室、班主任工作室等窗口。基于“利用差异资源,开展师资培训”的原则,各个窗口都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他们除专、兼职人员外,还有区域内大家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既有着专业厚实的理论素养,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智慧。我们的着眼点是把“区本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努力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从活动组织上看,超市活动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每次活动时,老师们从各校赶来,针对自己的薄弱项目,自由选择,各取所需,或去新教材研究室,与导师切磋教材中的疑点难点,或去案例剖析室,通过看优秀课与名优教师找差距,或直接带去自己的上课光盘或实录,让指导教师帮助查找问题;或去写作指导室,请指导老师就自己的论文写作指点迷津。指导教师怀揣着真诚之心,与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老师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二、 聚焦课堂,关注常态教学,营造新的评课文化
  
  课改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还有一段距离,还有一个过程。教师常态下的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总结反思,需要不断改进提高。
  各学科教研员在教研室的统一调度下,以常规调研为抓手,引导学校教师重视常态教学。通过调研,促进教师对课改课堂的研究、思考,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增强教师对课堂中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把握和利用,促进教师与教研员互动交流。近年来,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员不仅调研考试科目的教学状态,而且加强了对考察学科常态教学的调研,采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对各学科常态课进行听课、分析研究,引导教师自我剖析,向常态课堂要质量,促进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各学科教学的良性、协调发展。
  在此过程中,各学科教研员还引导教师正确看课、评课,努力营造新的评课文化。上课教师已经逐步改变上公开课要展示完美的心态,逐步调整了想多听表扬而不是多听批评、改进意见的评课心理。渐渐地教师们已初步认识到:真实的课,总是有缺憾的,存在问题与不足是正常现象,不发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我区各校正在逐步形成新的评课观点:评课是针对课,而不是针对任课教师本人;评课不只是教研员的专利,执教者本人、同伴老师都应该积极参与;评课是引导教师如何来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在真实的课堂中发现教学问题之所在;评课重在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反思和重建。
  
  三、 深入课堂,现身说法,不断修炼内功,夯实底蕴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实践才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作为教研员,不能光埋头书本,只有找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结合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为了更深切地体验课改实践的寒温冷暖,一方面,大家潜心研读课改理论书籍,有了理论养料的滋养,教研员在推进课改中才不会乱说话、瞎指挥。与此同时,区教研室积极倡导和鼓励各学科教研员上下水课、研究课,并作为教研员工作考核的项目之一。
  近年来,我区教研室从领导到各学科教研员先后在省级、市级、区级各类大型学科研讨、论坛活动中上研究课、观摩课。全体教研人员形成了严谨踏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工作重心下移,沉到学校,沉下心来开展学科教研工作,与老师们结成伙伴式的平等协作关系,与他们一起摸爬滚打,使自己的才智成为广大老师的才智,以自己的心血融于名优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之中,与他们一道滋兰养蕙。通过听课、评课,以及自己现身说法的上课,教研员充分发挥了“中介”和“枢纽”的作用,上及“天”,下着“地”,不玄乎其词,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碰撞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拥有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成就自身的发展。
  
  四、 加强“协进研究”,推进校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教育超市活动的开办和一系列求真务实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被激活了,如何让这种主动发展的意识持续、稳定地深入下去,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乃至自身的需求,如何实现“区级带动”到“校际联动”再到“学校自动”的三级教研网络,随着我们对这一系列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钟楼教育协进研究”应运而生了。应该说,这是“钟楼教育超市”的延续和发展,是它的“姊妹篇”,是基于钟楼区域调整的现实状况下,促进区域一体化推进的有力举措。
  2004年初,钟楼区各学科分别组建“协进研究小组”,协进学校小组的构成是以学校课题相关、志趣相投、城乡结合为原则,校与校之间结成研究伙伴关系,旨在加强校际联动,凝成合力,互相启迪,取长补短,互惠共赢,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区域各校的整体跨越式发展。几年来,在区教研室领导的统一调度下,各学科协进组均按照期初拟定的计划,正常有序地落实和开展协进研究,大家以课例为载体,共同探讨课改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交流传递信息,共享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在学科教研的同时兼顾课题研究,尝试将教研、科研融为一体,整体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感受到思维拓展了,视野开阔了,对学科教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了,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协进研究给教师们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创新。
  
  五、 以专题研究活动为抓手,创新教研方式,磨砺青年教师
  
  教研员是学科教学研究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本学科各项教学研究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的责任,肩负着培养、锻造青年教师的重任。近年来,我区各学科教研员在每周一次集体深入学校常规调研的同时,各学科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具体到年级的专题研究活动,试图以专题研究为抓手,聚焦课堂,搭建平台,创新教学研究方式,磨砺打造青年教师。每次专题研究活动前,都精心策划,做细做实各项工作,比如提前一周拟通知时就将活动的主题、研究课的篇目、研讨的重点话题等一一公布于网上,让教师们提前了解,早作准备,让老师们围绕中心议题,广泛地查阅资料,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带着富有个性的真实的思考和问题来参与活动。对推出的研究课,学科教研员更是与执教老师一起反复钻研教材,推敲教学预案,进行试教调整,研究课既能高位引领,又不刻意打造,让大家可学习可借鉴,努力让执教者和广大听课的一线老师通过活动,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提升教育教学执行能力。
  另外,在各级各类的新课程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时,我们发现,教师们的最大需求和兴趣往往直指“公开课”,对课后的反思研讨活动兴趣不浓,似乎听到了精彩的课,回去马上就可以效仿,至于研讨,那是空而又玄的理论,不感兴趣。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引导教师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公开课”,提醒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和满足于立竿见影的一招一式模仿,而应深入地感悟与反思,探寻和研究公开课成功与不足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否则,将陷入“千师一面、万课相似”的低级平庸层面。在达成以上共识后,我们在专题教研活动中,着力改变对“公开课”的研究视角,引导大家用客观的眼光,凭借鲜活的教学案例,共同关注教材处理、课堂设计、创设情境、启发探究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切入,相互切磋、轻松互动,进行坦诚、友善和详尽透彻的评析研讨。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