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作者:陈兆美
一、 引导适时
探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保证,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能开展主体性学习,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做到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增进对数学规律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适当时机,进行非指导性教学。让学生“想”,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介入得过早,阻碍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太晚、引导无效,让学生长时间处于盲目状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有的教师对那些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引导的内容也来引导学生,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而对那些需要引导的内容又不能充分引导,使得学生束手无策等。
二、 引导适度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惑和问题。如探究活动中,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应该选择在哪里;这一内容应重点发展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怎样引导才算是恰当、充分;提供怎样的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提供这些材料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哪些地方确实需要教师有意义的讲授等。教师引导应把握好一个“度”,当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和问题点时,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让思维火花迸发;当学生感到困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确方向摆脱困境;当学生方法不明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辨析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总之,应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反思,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引导适法
实施有效的引导,在开展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把学生和自己摆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点,还要考虑到尽量让学生的思想、观点充分体现出来和活动起来,把学生的能力、天资发挥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责任,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研讨者、咨询者,教师应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互相交流和质疑。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应认识到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应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同时提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互相质疑,使各自的想法、思路明晰化、外显化,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加强引导,使学生掌握一定探究方法和探究技巧。经常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探究活动的经验,进而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 引导实效
探究性学习的三个基本目标是:理智能力的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的引导要讲究实效,不搞花架子。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如”。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究、组织和管理知识,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地、生机勃勃地、活泼愉快地参与到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去。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对学生数学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思考、探索,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有实效。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