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家访的“报忧”与“报喜”

作者:许 红




  家访是老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但老师们同是进行家访,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尽相同,这里面有许多奥妙值得我们探索。
  学生和家长一般都喜欢老师“报喜”,不喜欢老师“报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根据学生和家长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家访时因势利导,努力做好转化工作,变“忧”为“喜”,就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班上有个孩子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经过教育认了错,但很怕老师去他家里告状“报忧”,于是我说:“你要好好改正缺点,等你彻底改正了,我再到你家里去‘报喜’。果然,他不但不再打架闹事,而且能主动帮助同学。看着他的变化,我打心眼里高兴。我又对他说:“老师准备明天到你家去‘报喜’”。他高兴极了,回家告诉妈妈。第二天放学后就在家等待老师的到来。我和他的妈妈高兴地见面了,谈了他如何改正缺点,如何争取进步。他听了心里热乎乎的,他妈妈也勉励孩子要改正缺点,做个好学生,并深深感谢老师,表示今后要更好地支持配合老师的工作。
  当然,非“报忧”不可的还得“报忧”。教师要注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讲究方法,不能只是向家长报一报“忧”,拔腿就走,或者报完了“忧”,就坐在一旁看家长训斥孩子。我认为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教育环境,负起直接教育的责任。第一步,让孩子自己在家长面前谈清事情的前后经过;第二步,帮助孩子分析,启发他认识错误;第三步,以商量的态度向家长和孩子提出处理意见。这样做好许多好处:一是由于错误是让孩子自己一步一步讲出来的,家长听了一般不会火冒三丈,可以创设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便于对孩子进行教育;二是由于教师在场,家长即使有一些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容易劝阻;三是孩子的具体感受到教师在教育,帮助他,从而产生好感,容易接受教师的正确意见。
  教师千万不能让家长把“报忧”看成告状,告状式的家访往往造成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情绪。这样学生对教师既无信任感,又无亲切感,教师的教育自然也就收不到效果了。只有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以表扬为主,以关怀为本,变“报忧”为“报喜”,使家长和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其的“独特”关怀,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