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让造句也能快乐成长

作者:夏 斌




  近年来,由于造句不作为考试目标,在考试中已经很难见到了,虽然如此,但是必要的练习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不可缺少的,更不能因噎废食而放松了对学生造句的要求。现在教材中对造句的提法也有所改变,有的已经改为“用下面加点的词说一句话或一段话”,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造句的论述也少之又少,从宏观意义上讲是将造句等练习改成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说法不一,实际意义则相同。我们不能因为造句的评价标准问题而忽视了它的巨大作用,其实造句是提高小学生习作练习的重要手段,更是小学生学习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良好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造句是和说话、交际、行为、习作联系在一起的。从母语教育的规律来看,造句也应该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提倡多读多说多写,从表面上看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语感似乎不可捉摸,但是,与这些联系在一起的积累、多读、多说、多写,又实在是太明白了。这正与播种、收获与孕育、生长的关系一样,播种、收获是看得见的,很明白,而孕育、生长则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有义务让造句在泥泞中爬起来,快乐成长。
  
  一、 词语发展练习,让造句成就学生行为的思想
  
  1.让学生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如:原谅——下课时,小明把我撞倒了,我很生气,但我还是原谅了他。
  2.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如:高兴——今天我上黑板做题,忘记了一个小数点,老师笑着对我轻声地说:“不要紧张,再仔细检查一遍。”我终于检查出来了,高兴地回去了。
  3.让学生在称赞中学会欣赏。如:祝贺——同桌向数学考了满分的小明表示祝贺,小明说:“其实,你的作文比我棒多了。”
  4.让学生在公平中学会正直。如:偏心——小洪的爸爸每次出差回来都要给全家每个人带一份礼物,小洪每次洗苹果也总是一人一个,从不偏心。
  5.让学生在友爱中学会关怀。如:关切——体育课上,方方跌倒了,红红连忙扶起她,关切地说:“怎么样,摔疼了吧,别急,慢慢来。”
  6.让学生在支持中学会信任。如:只要……就……小明学骑自行车老是摔倒,邻居小亮说:“别怕,我给你撑着,你骑。”果然,没多久,小明就能自己骑车了。以后,只要有困难,小明就找小亮哥帮忙。
  7.让学生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如:评价——小方爱画画,一天,小方画了一幅画让小英评价,小英真诚地说:“颜色用得很好,线条也清晰。”小方对自己的画画水平更有信心了。
  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在造句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其实,造句就是把一件简短的事情通过指定词语,用一句话简要概述出来。讲究的也是声、形、色的统一,人、物、动作的和谐,强调的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特征。学生通过词语的创新、组合,并且赋予了词语独特的自我感受,因此,造句就成了学生合理运用词语的能力和检验行为的道德标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与生活化。
  
  二、 模仿片断练习,让造句厚实学生习作的功底
  
  俗话说:“先规矩然后巧。”模仿要以学生的生活积累为“源头活水”,以范文为例子,来真切地表达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模仿的目的是对范文的借鉴,而不是抄袭,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探索规律,奠定作文创作的基础。
  对文章中好的开头、结尾、过渡以及精彩的、有特色的片断描写进行模仿。比如学过《烟台的海》后,同学们按照四季的叙述顺序,有的模仿写出《我家的小园》、《我爱大自然》等习作。
  
  三、 改变评价标准,让学生造句享受成长的快乐
  
  以前曾经有过这样的造句练习:
  如果——罐头不如果汁营养丰富。
  天真——今天真热,是游泳的好日子。
  这样的造句我们姑且把它称作是一种笑料,学生偷换概念的做法只能让词语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但是对于下面的造句练习我们的认识是否会有所改变呢?
  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如何处理?我不禁要为这位学生叫屈。可以看得出这个孩子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小学低段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让更多的快乐、更多的童趣充满我们的课堂,什么是人文?这就是人文,这就是造句的经典。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在写起作文来肯定也是趣味多多,这怎能不让我们感到高兴呢?
  面对学生的造句,退却是一道无形的屏障,打不通它,将是学生未来发展的羁绊;知难而进,化无形为有形,化生硬为温馨,把生活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强化习得,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造句必将成为习作的最好阶梯。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