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解读“师本管理”之“本”

作者:王建强




  以制度约束、奖金刺激等管理方式为主的刚性管理,一度大行其道,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其效力正日渐苍白。在管理理论及实践推进中,以教师为本位,以尊重、信任、培养和发展教师为终极目标的师本管理,应运而生。笔者认为,所谓师本管理,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依靠的学校教育推动模式。它要求学校教育管理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和个性,突出其积极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生命成长和学校发展相互借力、共赴卓越。
  由此推演,“师本管理”之“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力量。现代学校管理所包括的人、财、物、事、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诸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师生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崇高理想的树立、优美心灵的塑造,都离不开教师。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针对教师的敌对情绪,都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无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的培养。
  2.教师是平等师生关系中的“第一主体”。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其中的师生关系,无疑应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双边的关系,是一种互主体关系,强调的是人格上、学习地位上的平等,但在构建这一关系时,决不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一样、“完全平等”,教师的职责本身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创建这一关系的主动者,发挥“第一主体”的作用。既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欲望、个性特长以及潜能,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从中获得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3.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下放给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都可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他们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对于教育资源和学生的需求都有深刻的了解。因此,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
  4.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第一主体”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既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又要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和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探索和发展。
  5.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的高质量只能是空谈。管理教师必须发展教师,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教师的不断追求和专业化发展,很难设想会有学校和学生的卓越发展。而作为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教师都渴望实现人生价值,渴求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以教学为实践平台的教师,其自身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师本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校领导,一定要务好师本管理之“本”,有效管理,拧开教师活力的阀门。
  1.营造氛围,注重群体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师本管理本身又是一种价值导向,可以引导人性、改造人性、提升人性。师本管理的重心不是对教师的优劣进行甄别和选拔,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帮助成员认识自己,找准位置,最优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学校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生命成长的和谐、宽松的氛围,创造有利于激励教师学习的、人文化的柔性环境,建立起高效、清新、丰厚、多元化、人性化的学校文化,培育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掘文化的凝聚力、浸润力、教育力;致力于学校精神、学校智慧的建构,激活学校群体内在的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和人格心灵;引导教师重建职业内涵,重塑职业形象,挖掘“教师”这项职业内在的无法代替的尊严、快乐和价值,帮助教师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
  2.提升智慧,让教师享受浓郁的人文关怀。学校在强调刚性管理的同时,还要根据教师劳动和需要特点,变革思维和行为方式,超越钳制的、封闭的、僵化的刚性管理,代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的柔性管理,帮助每一位教师加快发展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比如,搭建沟通桥梁,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交往;关注教师劳动的艰辛,体谅、关心、支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教师需求的多样化,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引导和帮助教师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个性特点,以扬长避短,适时调整,以适应自我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以唤醒教师沉睡的激情,让教师充分享受人文关怀,尽享教师生命的阳光。
  3.搭建平台,培养学习型教师。学校要把教师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发展搭建起飞平台,加快他们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智能型”教师转变。为此,要搭建好以下三个平台:(1)条件平台: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条件,如和谐、温馨、进取、人文化的学习工作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实验设备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的发展时空等。(2)教研平台:构建学校、教研组、教师的三级教研网络;灵活教师参与式培训,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沙龙、课改论坛、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究、主题活动等,创造学校的智力资本,形成德育智能共享的“学习场”;加强校本教研,鼓励教师探索创新,以课堂为阵地,以“问题为中心”,切实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并将成果引入教学实践,形成教学风格。(3)学习平台:激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学习为本”、“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等先进理念,理解教育工作的生命意义,强化学习氛围,提升个体和团队学习力,合力锻造形成学习型的优势群体;把学习当作生命存在的方式,制定自我发展目标,构建长效学习机制,使每个教师得到这块沃土的滋养;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培育学习典型,运“名师效应”,感召、激励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改革创新之路;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引进优质的学习资源,搭建校内外、师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建立科学高效的学习激励和检测机制等。
  4.创新机制,激活潜在力量。有效进行师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1)动力机制。通过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旨在形成教师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2)压力机制。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使人有一种危机感,尽而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3)约束机制。制度规范是有形的约束,而伦理道德规范则是无形的约束,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4)保证机制。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大大激励和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5)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学业绩评估机制,把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积极进行人本评价、开放评价、动态评价和服务评价,变“模糊管理”为“绩效管理”,激励教职工奋发进取,建功立业。(6)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主要受人际关系、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两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教师在舒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大大促进工作效率和自身文明程度的提高。
  5.革新制度,提高管理实效性。建立融制度管理与人性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激发主体意识,突出参与管理,达成自我管理;适当减少管理层、管理人员,增强管理透明度;完善教师聘任制,实行聘任的有限双轨制,建立以竞争为特征的多级化职务制;打破校际壁垒,允许流动,建立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尊重、鼓励教师去寻求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激活教师动力,促进队伍新陈代谢,旺盛生命活力。
  6.提供服务,建立教师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维护为教师劳动力合理使用和依法流动提供服务的教师劳动力市场,切实加强管理、监督、协调和仲裁,通过政策、法律法规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师就业、流动、工资、社会福利保障等加以控制和调节,更好地服务教师、保障教师。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