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
作者:姜承俊
一、 降温处理法
降温处理,就是班主任暂时采取淡化的方式,把偶发事件暂时“搁置”一下,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实施时班主任要冷静沉着,不要妄下结论,要稍稍平息一下已经激荡起的不平静的气氛,要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作一个预先的“交待”,并让学生理解这样处置的理由。有一位老师在上公开课时,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揭发同座在画一张怪画,并把这张怪画向全班展览,顿时引起哄堂大笑。但大家意识到还有客人在听自己班上课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使得教室里又恢复了寂静,从而大家把心头的怒火都集中在这位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身上。这位老师冷静地说:“同学们,现在×××的头勾得低低的,说明他的内心是非常懊悔的。但他这样做到底错在哪儿呢?请大家在课后好好帮他找找原因。现在,我们的课还要继续下去,我相信我们能把这堂课上好。”用一个“懊悔”暂息了学生们的心头之火;用一个“课后”说明对此并不是不作处理,而是现在不是处理的时候;发动大家一起替他“找原因”,很能满足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好为人师”的心理;用一个“上好”课,又把学生拉回到教学中来。没有冷处理,就不可能把这事处理得这么妥当。
实施冷处理,并不是对事件不作处理,也不是拖拖拉拉不及时处理,而是尽量减少偶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争取调查了解的时间,等待最佳的教育时机,为全面、彻底解决偶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二、 巧留空白法
上课时,某教师抽问一学生后,让其坐下,没想到该生一下子坐在地上。很显然,是他旁边那位同学悄悄移走了凳子。面对这一偶发事件,怎么办?这位教师马上走上前,扶起摔倒的那位同学,一边关心地问:“摔着了吗?”一边掏出手绢给他擦身上的灰尘。然后看一眼旁边的那位同学,继续上课。下课后,他把那位移凳子的同学叫到了办公室,说:“你想对我说什么吗?”那位同学不语。过了好一会儿,老师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如此这般数次,那位同学终于开口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说要像老师一样关心同学。
这个案例中,移凳子的那位同学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只是不敢承认。任课老师没有兴师动众在课堂上处理,也没有喋喋不休地说教,或苦口婆心地劝慰,而是稍加点拨,留下许多空白,让这位学生去想,促其自我反省,最终促使这位同学鼓起勇气承认了错误,并表示要像老师那样关心同学。可见,高明的老师善于抓住机遇,巧设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从而起到较好的“内化”作用。
三、 移花接木法
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时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都不允许着手进行偶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而不进行处理又无法平息个别学生的情绪,或是这样的事件原本也不必搞得水落石出,过了一段时间,这样的事件就不再成为“事件”。对此,班主任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利用学生身上的某个“闪光点”,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的心理特征,巧妙地把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如:课间,两个学生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班主任劝他俩进教室。一个学生很快进去了,另一个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班主任没有硬拖他进去,而是根据这位学生平时乐于助人的优点,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多东西,你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这位学生看了看老师,就接过黑板走进教室。老师马上对大家说:“刚才两位同学吵了架,但是有的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还帮老师拿黑板进来,我相信他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解决。”后来,那位同学回到自己座位,比较安心地听课了。
像这样的偶发事件,班主任会经常碰到,其实事件的演变已从学生之间打架,转为一个学生不愿进教室。纠纷是小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大多数纠纷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排解的,班主任不必事事插手,插手过多反而影响学生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社会化进程。但这个例子中的事件恰恰发生在上课之前,造成尴尬的局面。这位班主任这样处理,应是最佳的方案。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关键是要找准一个“支点”,转移要非常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
四、 先扬后抑法
一位老师上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他背后模仿老师的动作,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老师装作不知。等课快结束时,老师讲:“写字要模仿,画画要模仿,写文章也要模仿,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第一步做得好的话,第二步的创造就有希望,也有基础。我想刚才×××模仿我的动作一定很像,否则不会引起同学们的大笑,看来他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会请他为我们展现一下他的模仿才华,让我也欣赏欣赏。刚才背后的模仿我是看不到的,所以嘛,以后上课……”(老师故意不说了,学生大声说:“不做了”!)
这个案例中的事件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发生,不少教师在处理时,或简单粗暴,或近于说教,或小题大做,一句话,枯燥无味,缺乏实效。这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方法,先肯定再否定,让教育的韵味浓浓渗出,从而使学生在反省中受到教育。
五、 因势利导法
课堂中有些偶发事件的出现,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于原定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顺应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或教学活动。这样,不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而且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位数学教师正在讲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基本概念,突然,教室外基建工地传来“嘭、嘭、嘭……”的拖拉机发动声,而且这声音还一直响下去,使教学无法进行,学生也烦躁不安,张望窗外。这时,教师灵机一动,大声讲道:“现在大家开始数数,看拖拉机的响声有几下,然后回答你数的是质数还是合数。”
这个案例中,学生注意力已游离了教学目标。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听讲,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会影响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这位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地把环境中的噪音变成了有利于教学的情境,顺应了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六、 幽默化解法
有些偶发事件,原不必争个曲直长短,但却形成了尴尬的局面,如果非追究下去不可的话,结果只能是越搞越糟。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办法就是用幽默来进行化解。运用幽默,不仅是为调节情绪,缓解冲突,更主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教育的武器。幽默是智慧的表现,也许能将一场冲突消于无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一个班级内兴起象棋热,不少学生课间休息也要杀一盘。一次,上课铃响过,几个学生仍在鏖战,班主任走过去把棋子搅成一团,全班学生愕然。班主任微微一笑说:“就我刚才的动作,谁能打个电影名?”一些学生回答:“《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班主任加以肯定:“对,你们是《聪明的一休》。”全班学生都笑了。班主任又说:“那盘凝聚着中日人民友谊的棋,因为战争,迫不得已中断了;今天,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这盘棋也只能不分胜负了。”同学们又笑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授课开始了。像这样的处理,寓教于笑,妙趣横生,学生感受到的只会是春风拂面。
偶发事件很多,原因各不相同,处理的方法绝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但对偶发事件要有心理准备,任何一次偶发事件处理好了对班集体建设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当然,在班级工作中,对班级的每一项教育活动都要有严密的思考和周到的设计,以预防和减少偶发事件的发生。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