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集体备课的弊端剖析

作者:何莲琴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鉴于此,时下集体备课也倍受青睐,并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然而,在当前“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的集体备课背后,却隐藏着种种弊端:
  
  一、 限制个性化教学和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课堂应该是师生即兴表演的舞台,是教师和学生间的真诚对话。教师很难预料学生的思想在瞬间会有怎样的灵光闪现。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充分调动教学机智,去激发学生思考、升华他们的智慧上。而从目前的集体备课看来,教师获得更多的是教案而不是教学机智。再说,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都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有些问题和见解恐怕是永远都不能达成统一的。也惟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百花齐放。而目前的集体备课呢,往往都是统一教案、统一教学方法、统一学生作业。把大家往一个笼子里赶,扼杀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
  
  二、 追求时髦形式忽视实在内容
  
  集体备课是有内容指向、目标引领的,所有活动、对话都必须要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和备课目标进行。可大部分集体备课却只有集中、合作的“壳”,没有互动、碰撞的“魂”。几位教师团坐在一张桌子周围,表面上煞有介事,议论纷纷,实际上却是无关宏旨、泛泛而谈,更有甚者,集体备课大部分对话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完全无关,集体备课成了纯粹的走过场似的时髦形式。务虚不务实,没有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从而背离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三、 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成果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完全照搬,那么对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比如集体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十分详尽,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甚至连板书和课堂检测、课后作业都安排妥当。有些教师因此拿来就用,照本宣科,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养成了惰性。还有些教师存在“等、靠”思想,等学科带头人或中心发言人提供教学资源,靠他人的经验应付教学,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张和创新。因此就出现这样的现象:少数人备,多数人用,加重了一些人的负担,又养成了另一些人的惰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四、 只注重“课前”却忽视“反思”
  
  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然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课后,教师认真反思,汲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这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今后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集体备课是提供交流课后反思的最好平台,在交流互动中促使教师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改善理论”的指导思想,使教学活动在纵向上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通道,从而使集体备课更具实效。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