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制约课题研究有效性的三大“瓶颈”
作者:胡德运 黄荣德
一、 课题研究形式化——不注重内容
对于课题研究,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主攻方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由于课题研究是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走向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所以基层学校和教师的课题研究,从指导思想、研究目标到教育理论、科研方法,往往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的影响。
这样就造成基层学校的教师自觉和不自觉地走上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科研道路,承担了教育理论、教育方向、教育模式等内容的研究,而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却无从解决,导致自己的专业化没有长足发展。
课题研究这种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做法,仅仅体现了“规划”的需要和“集体”的需要,很少能够体现学校和一线教师发展的需要,造成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严重脱离,实效性不高。
二、 课题研究随意化——不讲求质量
课题研究需要专业引领,但当前的专业引领凸显出许多问题。由于学校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上级各部门布置要求的多,具体帮助指导的少,教师穷于应付;学校对教师进行理念、行动策略等的引领也往往是零敲碎打,缺乏整合和系统性。同时,学校为了迎接升格的检查和验收,为了打造品牌和特色,需要有高级别的课题,需要规划部门的课题。由于竞争激烈,规划中原来那些缺少关注的、甚至无人问津的课题也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没有人想研究的课题容易立项”成为了基层学校的共识,基层学校对课题内容的追求逐渐地转向对课题研究项目的追求,于是就出现了课题研究不讲求质量的随意化的现象,无形之中助长了中小学课题研究脱离学校的实际需要,造成了“开题热热闹闹、研究懒懒散散、结题匆匆忙忙”的不良局面。
三、 课题研究经验化——不重视科研方法
中小学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功底,却有着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经验。当要求教师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语”的痛苦,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所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已经不适用了。在教育科研领域,需要有一种科学、严谨、规范的学术用语来表达和交流,教师这种思维和表达上的障碍,致使课题研究有行动,但无成果。也就是说,广大教师往往擅长实践操作,却不会提炼概括自己的认识,总结自己的经验,即使勉强成文,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缺乏指导意义和价值等问题。这些主要是由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注重科研方法造成的。
因此,基层学校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和“抓手”,努力去培养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使教师熟练掌握教科研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同时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课题研究不是学校的负担,而是指导学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课题研究不是装点门面的,更不是摆设,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折不挠的精神去探索、创新、发展新的领域;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不在于评多少个奖,而在于它在学校改革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