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感恩

作者:沙百港




  那天在完小听一位年轻教师上三年级的《年 月 日》,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年历片中找出爸爸妈妈的生日。教师话音一落,课堂中一片惊呼:“我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我也不知道。”老师看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只好改为在年历片中找出自己的生日,于是教室中马上安静下来,学生低头找起来……这是偶然现象吗?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于是我在我校三年级和六年级中各抽一个班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让我深思。前几天和女儿聊天,她无意中说出这样一件事:因为快期末了,作业比较多,班中几位不爱学习的男生盼望老师这几天出一次车祸,伤了手,在医院中住上十天半月,这样他们可以不做作业,轻松几天。听了这件事我很寒心,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批改作业,他们不仅不感恩,而且怀恨老师,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所以我想数学教育除了给学生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该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童心有爱才可贵,我们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孩子们爱心的培养。感恩教育,理应成为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寻。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感恩?
  
  一、 创设感恩的环境和氛围
  
  感恩是一种无形的魅力,它始于学生的耳濡目染。我们可以通过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教师更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形象和行为为学生作示范作用。比如,我们让课代表收发作业本时,真诚地对他们说声“谢谢”。当学生为我们擦黑板、拿教具、改作业等等,虽然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都可以向他们展示一个笑脸,道一声“谢谢”。记得几年前我在杭州参加一次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一位香港的教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位香港教师上课说话很少,听到最多的是“谢谢”。他让学生回答问题,板演、展示学生作品(轴对称图形),都对学生说“谢谢”。这一声“谢谢”,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教师经常对学生所做的事表示感谢,耳濡目染中,学生也会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当老师为他进行个别辅导或面批作业时,要对老师说“谢谢”。这样,“谢谢”一词就会高频率地出现在学生口中。
  
  二、 认识恩惠的来源,形成感恩意识
  
  学生因为习惯了一切待遇,比如在课堂交流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成果、学习方法,老师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等,在潜意识里可能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所以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所有的快乐和方便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人为此奉献。只有当学生把他享受的一切与施与者联系起来时,感恩才有了明确的对象,才有了存在的可能。
  [案例]:《比例尺的意义和求实际距离》教学片段
  比例尺的意义教学后,教师出示例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3.5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答,然后交流解法。
  生1:我是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答,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所以求实际距离只要用图上距离÷比例尺。3.5÷1/30000000=105000000(厘米)=1050(千米)
  生2:我用方程解答。设: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3.5/x=1/30000000,X=105000000(厘米)=1050千米)。
  这时教室中没人举手了,学生基本上是这两种方法解答。老师又习惯性地问: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时一只手不很自信地举起来。“老师,可不可以这样做:3.5×3000000=105000000(厘米)=1050(千米)。”因为1∶3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是3000000厘米,那么图上3.5厘米,就是3000000厘米的3.5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可不可以这样做?
  其他学生都认为这样解答是正确的,而且比较方便。后来的题目很多学生采用这种解法。课堂总结时老师笑呵呵地问大家:“今天的作业大家做得既快又对,是谁教给我们这种好方法?”大家齐声喊“× × ×!”“是呀,我们要感谢他。他的智慧让大家享受到方便。”教室中掌声一片……
  记得有一次,在晚学前班里进行测验,晚上我把试卷带回家批改。第二天早上当我拿着试卷走进教室,学生们惊奇地说:“这么快,都改好了。”我认真地对学生说:“知道你们希望早些知道自己的成绩,老师昨晚牺牲休息时间,用了整整2小时在批改。”学生听了,有的说“谢谢老师。”有的说:“老师真好!”……
  其实有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或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辛酸苦辣过程,让学生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让他们在享受别人劳动成果时心存感激。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漠视父母师长的付出。
  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一切拥有的源头,体验到自己在享受着别人的付出。让他们在得到的时候,学会感谢;在拥有的时候,懂得付出。
  
  三、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感恩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德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机渗透感恩教育。
  [案例]:《按比例分配》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
  
  师:你能算出东东的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
  生:60元零花钱中,买学习用品用了60×2/10=12(元),买零食、玩具用了60×2/10=24(元)。去网吧玩游戏用了60×4/10=24(元)。
  师:你很聪明!得到这些数据之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生:……
  (学生们纷纷提出东东使用零花钱的比例不恰当,并对他乱花钱表示惋惜。)
  师: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60元零花钱?
  生:我会把这些钱分成两部分:4/5的钱用来买学习用品和课外书籍,1/5的钱用来给爸爸、妈妈买小礼品,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生:我会把这些钱全部存入银行,作为将来自己上大学的学费,减轻父母的负担。
  生:我会用1/2的钱买学习用品,1/4的钱上学、放学路上买矿泉水等饮料用,1/4的钱留着到教师节给老师买件小礼物,感谢老师的培育。
  ……
  [案例]:《连加》
  师:小华的妈妈过生日时,小华从下面的商品中挑选几件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假如你有20元钱,你妈妈过生日,你会从中挑选哪些礼物送给妈妈?(商品有:发夹:7元2个;电子表:9元一只;贺卡:2元一张;手套:6元一副;鲜花:1元3朵;音乐盒:8元一个。)
  生1:我会买一个发夹、一副手套和六朵鲜花送给妈妈。这些要用去7+6+2=15(元),还可以剩下5元。
  师:你为什么买这些礼物?
  生1:因为我妈妈留着长发,发夹可以夹住头发,也能使妈妈漂亮。手套可以保护妈妈的手。鲜花可以使妈妈开心。
  师:你知道关心妈妈了,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老师听了很感动。
  生2:我买一只电子表、一个音乐盒和九朵鲜花送给妈妈。这些要9+8+3=20(元)。因为我要用全部的钱给妈妈买礼物。
  师: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巧妙地把“连加”和“按比例分配”知识依附在以“为妈妈买生日礼物”和“使用零花钱”为原型的生活背景中,给数学教育中落实感恩教育提供可操作的载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声也能给予施恩者特别愉快的心情。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研究,这样的素材还是不少的。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年 月 日》教学片段,如果教师当时这样应变,又是一个很好的感恩教育案例:教师可以马上统计知道父母生日的人数(应该是比较少的)。然后问,爸爸妈妈记得你的生日吗?你的生日是怎样过的?你为什么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不庆祝生日)你觉得我们要不要给爸爸妈妈庆祝生日?然后让学生回家问爸爸妈妈生日是哪一天,在年历片中做上记号,同时在爸爸妈妈生日的那天,买一份小礼物或自己做一张贺卡,对爸爸妈妈说一声“生日快乐。”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学会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学习,更要教他们如何做人,学会怎样感恩。让孩子明白“图报”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做起。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