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二次取材 克服雷同

作者:常 明




  许多老师抱怨,取材于统一活动的作文,很难摆脱“大同小异”的“阴影”。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取材时只在第一次印象上浅尝辄止,“取材”不“选材”,“吸收”不“消化”,其结果,作文必然只有共性,而缺乏个性。要克服这种现象,可以从教会学生掌握第二次取材方法入手。
  一、 大中取小。就是大场面中取小场景,整体中取局部。如写一次田径运动会,学生取材时觉得每个项目都很精彩,舍不得“割爱”,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只罗列一些比赛项目。如若引导学生撷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个比赛项目具体地描绘,则能避免“雷同”的现象。比如单写赛跑的场面,以比赛前、赛中、赛后为主线,重点描写比赛时运动员如离弦之箭的起跑;骏马奔腾般的角逐;排山倒海之势的冲刺以及观众热情雀跃的欢呼,作者饱含激情的评述,就能真实、生动、形象地把比赛情况再现给读者,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全中取点。就是在事情经过的全过程里,挑出某一小段重点叙写。如写一次野炊活动,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全过程一一写出,学生的作文必定大同小异,假如在第二次取材时只把其中的某一个内容细化为过程,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则能写出童真、童趣来。就拿野炊造灶来说,每个人的设计都有所不同,其形态各异,感受更是不一样。有的是用石头垒成的,有的挖坑而就,有的坑洞相连,有的是直接把锅架起或吊起来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道不尽的乐趣,说不完的感想。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们因地制宜,选一处背靠山坡,面对风口的‘风水宝地’,随手捡几块石头垒成一个简易的灶,可塞上干草树枝,点燃了火,火势虽大,却随风不停地动。柴草烧去了一大堆,水就是不开。后来,小机灵鬼李军想出了一个办法,大伙儿马上对这个灶进行了一番改造。我们先找来锥形的石头,然后铲出一个土坑,再把灶口挖成半封闭形的通道。灶膛边上钻出一眼小气孔,插上一杆通心的小竹筒,权当小烟囱。一个省柴、高能的炉灶做成了……”
  三、 同中求异。就是同一个写作素材,以不同的思维角度来立意,选材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要求学生写一次大扫除,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首先确立写作的中心是什么,然后选择表现主题的材料来反映。这样,同样是写劳动的文章,有的选不怕脏不怕累的事例,说明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毅力,陶冶人的情操;有的选劳动消灭了卫生死角,给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说明劳动的光荣和伟大;有的写在劳动中学会了技能技巧,说明劳动是人们学会真本领的第一课堂;有的写同学之间在劳动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反映出集体主义精神风貌等等。
  四、 平中见奇。就是在选材时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常态与异态的关系。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29课《画杨桃》一文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你看见一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画画如此,作文也是一样。教师指导学生选材行文时,应该经常强调,一定站在自己的观察角度上独立思考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只要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就是真实、新颖的好文章。这样作文也就不怕与别人雷同了。如到公园活动,如果老师不予以统一指挥,让其自由选择,就会出现因爱好不同而选不同的活动内容。
  以上两例中,如果统一指导,只能从指导者的“一种”角度来描绘。如果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这种具有独自“选择性”的观察点是因人而异的,这样的选材、行文就异彩纷呈了。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