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苍苔何处谁人怜

作者:肖 威




  《游园不值》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记叙了自己兴致勃发地去朋友家园子欣赏春景,却因园主人不在而徘徊柴门外的所见所想。诗中既涌动着对春光的无边向往,也抒发着对春天里一切新生事物蓬勃生机的赞叹之情。尤其在三四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极大地发挥了读者想象的余地,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然而,苍苔到底长于何处,怜惜苍苔者到底是谁,却令人生疑。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一二句有这样一段表述: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好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
  显然,这段表述不仅点明诗人猜想园主人怜惜苍苔在先,“小扣柴扉”于后;而且告诉我们苍苔长于园门外,怜惜苍苔的是这个园子的主人。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是为游园而来,自当是迫不及待地直奔园门,为什么诗人先要无端作出园主人爱惜园门外苍苔的猜想呢?这种猜想意图何在?难道只是为了说明诗人踏过苍苔时小心翼翼的原因?如果再与后面的“小扣柴扉”之举联系起来重新审视诗人这种猜想,会更感觉其突兀莫名,它仿佛割裂了一二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破坏了一二句整体表达诗人对园中春光强烈向往之情的效果。
  也有学者认为一二句的先后顺序应该颠倒,即“小扣柴扉”于前,猜想园主人怜惜苍苔在后。说的是因为诗人轻轻敲了很久,没人出来开门,所以诗人猜想大概是主人怜惜苍苔,担心上面留下木底鞋的脚印,故不开门。这种看法,虽然在第二句与第一句之间建立了因果联系,解决了逻辑上的难题,但却只能确定主人怜惜的苍苔是在园门之内。因为门外的苍苔上已经留下诗人的屐齿印了,园主人应该是为保持园内苍苔的完整,才有意拒诗人于柴扉外。这与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表述的“园门外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却又是不一致的,让人难以信服。
  因此,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苍苔长于园门外,怜惜苍苔的是这个园子的主人”的观点值得商榷。
  到底是谁在怜惜苍苔呢?苍苔究竟生于何处呢?其实,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在诗中提到苍苔。“苍苔”这一意象的出现,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具。因为当日诗人站在园门外,目之所及,除了高耸的围墙(当然后来还发现了那枝出墙的红杏)、紧闭的柴扉,就该是脚下的青苔了。而此刻的青苔早已不复完整,上面已经留下了诗人纵横交叠的屐齿印迹。目睹此景,久候门外的诗人不禁感叹:应怜屐齿印苍苔。“为什么我没有爱惜青苔这可爱的小生命呢,竟然在上面留下了这么多的脚印?”应该怜惜而未曾怜惜,所以诗人扪心自问。丝丝歉疚顿时涌上诗人心头,但诗人接着吟诵道:小扣柴扉久不开。“这都是因为我敲了这么久的门,也没有人来给我开门啊。”我们可以想见诗人长久徘徊于柴扉外的情景,而且能够推断出:等候的时间越长,诗人在柴扉外来回走动的次数就越多;诗人来回走动的次数越多,园门外青苔上的屐齿印迹自然就越多。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此处提及苍苔,不是为给自己无法入园而寻找一个“园主人大概是怜惜园内的苍苔而紧闭柴门”的理由(这理由也太显园主人之小气,与全诗意境不协调)。恰恰相反,他是为了表现自己入园赏春的愿望有多么的强烈。正因为太渴望游园了,即使这么长时间没人开门,诗人也不愿意离开。诗人踏着木屐而来,园门外的苍苔上必定已留下屐齿印迹,但为什么诗人现在才谈及他对苍苔的怜惜之情呢?想必是因为苍苔上的屐齿印迹已经多得让诗人自己触目惊心而不忍复踏了。所以,苍苔上复叠交错的屐齿印迹和诗人欲怜之而不能的情怀,正有力地衬托出了诗人长久徘徊于柴扉外并期待入园赏春的迫切心情。“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两句也就因此而浑然一体,隐晦但又不失力度地把诗人对园内春光的强烈向往表达出来了。
  把握住了诗人从一二句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赏春心情,我们就能由衷地理解诗人面对那枝探出墙头的红杏时,为什么会表现出那样的惊喜。而又因为有了一二句成功表现出的入园赏春的“迫切”和欲入而不得的“遗憾”作情感铺垫,三四句中洋溢着的这种“惊喜”才在全诗中显得更加的耀眼,从而也鲜明地突出了诗歌“赞颂春天里一切新生事物生机蓬勃”的意旨。毋庸置疑,这种表达效果,如果依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表述来理解一二句,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因此,“诗人怜惜生于园门之外的苍苔”的理解就更合乎情理,意旨更高远。而《教师教学用书》对一二句的表述应改为:为什么我没有爱惜园门外这些可爱的青苔呢?竟然在上面留下了这么多的脚印?这都是因为我轻轻敲了这么久的门,也没有人来给我开门啊。
  
  参考文献
  
  [1]张侠生.诗歌知识讲座.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2]姚奠中.唐宋绝句选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
  [3]宋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