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数学作业

作者:高威华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通过这些作业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关注得并不多。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能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呢?
  
  一、 与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包括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包括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设计一些与其他学科知识互相渗透的作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学习“百分率”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为了促销,家电城总经理准备将原价每台4000元的松下空调,以每台3200元的价钱出售,请你为家电城总经理设计一幅广告画,并附上简短的广告词,看谁的设计最有吸引力。”学生要完成这项作业,不仅要应用所学的“百分率”知识,算出商场家电降价百分之几或打几折;要画广告画,还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同时要在广告画上附上简短的广告词,还必须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这样的作业,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饶有兴趣的作业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就慢慢地形成。
  
  二、 与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作业设计中恰当地综合一些旧知识以组成新的作业题,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新的规律,这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大有裨益。
  如:学完“分数乘法”知识后,可综合“分数加减法”知识设计以下作业:
  1.先口算下列各题,想一想有什么规律。
  
  2.试一试。根据你发现的规律来计算。
  
   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巩固分数乘法的知识,同进也复习了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学生在计算完第1题后,让学生从中比较、分析,发现了“分子为1,分母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它们之积等于它们之差”这个规律。再运用新发现的规律来巧算第2题。这样,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三、 与社会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因此,我们应把数学教学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调查,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使学生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运用统计知识来设计一次班级活动。有的学生通过对班里同学喜爱的活动形式的了解,设计了一次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有的学生对班里的同学喜爱的水果进行统计,安排了一次茶话会;有的学生统计了班里每个学生这几年家庭中的变化,设计了不同方面内容的统计图表,分组编写小报并进行小报评比等等。虽然这些活动可能稚嫩,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亲身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他们的主体人格、实践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培养。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