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学困生转化要防止四种现象
作者:王春华
一、 急功近利现象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困生,都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的教师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于是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让学生多背书,多抄写,多默写,多做题,把学困生的时间挤得满满的,看得紧紧的,教师可谓尽心尽职,成绩也的确提高了,可是这其中也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学习成应付,背书前背后忘,抄写字迹潦草,默写丢三落四,做题应付了事。学生似乎被教师绑上了一根绳,教师也被学生绑上了一根绳,在课堂上,教师的眼睛会时不时的盯着学困生,如果不认真听讲,就会被以提问方式喊起来,甚至训斥。作业不完成,课文背不出就会罚抄,挨批。有时把学生单独叫到教室外或办公室里完成作业,而忽视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信心的建立,忽视与学生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缺少对学生的尊重和心灵的呵护。学困生从心底里讨厌学习,讨厌教师,总有一种强大的想往外挣脱的力量,与教师的拉力正好形成反差,急功近利往往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困生。
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学困生,不但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和需要,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再次失败,要有针对性、有目的地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不断地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并不断地表扬激励他们,使他们在成功中渐渐找到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
二、 目的颤抖现象
用线穿针孔时,如果不说什么,你肯定一下子就穿好了,如果说叫你穿线时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要全神贯注,你的手反而会擅抖(目的过强,心理紧张),线就不易穿过针孔,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目的擅抖”。
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得之其中;取法乎中,得之其下;取法乎下,得之其下下。”教师们往往将这句话当作教育学困生的至理名言,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往往给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而且要求往往是过高,如上课要坐得直、手要放桌子上、眼要看好黑板、脑要多思考、耳要认真听、要积极回答问题等一大堆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时极为紧张,既要注意这,也要注意那,还有注意……使得注意反而难以集中。另外在每次测试时,教师往往喜欢给学生下达目标任务:“你准备考多少分啊?上次你考了65分,这次最起码要考个70分。”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学生一心想着做得好一点,可偏偏事与愿违,由于紧张,反而出错更多,难以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和最佳水准。
我们知道,其实每个孩子都想考得好点,都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心中留下好印象。因此。教师不妨对他们宽容点,让学生自己来定个目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和自由呼吸的空间。当他们没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或考试考砸时,教师不妨站在他们的立场,多为他们分析原因,多开导他们,多体谅他们,多鼓励他们,并与他们肩并肩地共同走过这段艰难历程,这样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宽容而感动,进而积极、主动、自信的学习。
三、 精神麻痹现象
童话故事《狼来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小男孩第一次喊“狼来了”时,村里的人马上赶来救小男孩。可他们赶到时却发现小男孩是在瞎喊,大家就回去了,当小男孩好玩地喊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时,随着次数的增加,村里的人就慢慢习以为常了,精神麻痹了,所以当真的狼来时,任小男孩怎么喊,都很难让精神麻痹的村民信以为真。这就是精神麻痹现象。我们也经常听到一句俗语“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就是这个道理。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教师更多的是对他们多加“关照”,为他们加班加点,利用课余、课外时间,甚至利用一些活动课等对他们个别辅导,还利用其他资源对其加以监督。教师想通过与学生多接触、多监督、多教育、多管理等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然而,教师的一厢情愿往往事与愿违,好多学困生在教师特殊的“关照”下,非但没有养成好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反而对学习变得冷漠起来,学习的自觉性丝毫没得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每况愈下。是什么原因呢?是精神麻痹。
要使学困生摆脱精神麻痹。教师首先得转变观念,多动动脑,多翻新花样,使教育更具有新鲜感,更贴近学生,更易让学生接受,更深入学生的内心。教是为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四、 破窗暗示现象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同一个地方,其中的一辆引擎和车窗打开,另一辆车完全封闭。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内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完好无损,试验人员在一辆车的窗上打了个洞,只一天的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全被打破,里面的东西也全部丢失,这就是有名的“破窗理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加以维护;而对于破残的东西,人们就会加快其损毁的速度。
很多教师在接手新班级时,往往会向以前的教师了解班中的学困生,然后在座位安排时“特别照顾”——与好同学一起坐,坐得离教师近一点,嘱咐同桌的好同学要督促和帮助学困生。并找学困生谈话说:“老师知道你以前学习不好,但老师不在意,老师只看重你现在的表现,相信你只要努力,不会比别人差的。”岂不知,这其实就是在暗示,你比别人差,学习更要努力。有时教师还会找班干部和他周围的人说:“某某同学,在某某方面有什么不足,你们要怎么怎么帮助他。”所以我们发现很多学困生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很差,交际圈也是学困生,比较孤独,自卑,没有自信心。
教师有时不妨将目光放到学生的优点上,引导班内学生相互发现各自的优点,并将发现的优点存进每个学生的档案袋中,每月打开公布一次,同时让学生自己也准备一个档案袋,每天记下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每月由学生本人向大家展示一次。这样我们每个学生就会找到全新的自我、不断进步成长的自我,从而自信、自主、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渴望教师、同学和社会的尊重、体谅、鼓励和帮助,教师要艺术、科学地对他们展开教育,不疏忽细节,避免负面影响,小心地呵护他们脆弱自尊的嫩芽,为他们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让他们昂着头自信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