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来自“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
作者:秦 斌
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恢复昔日的快乐,也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起来呢?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留守儿童”身上蕴藏着很多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获得同步发展。
一、 来自于“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的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在放暑假之后,他们大多数会想办法接自己的孩子去和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这些孩子就有机会走出去,感受大都市人们的生活与传统文化。到了春节,“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们肯定会回家过年,也一定会带一些地方特色产品。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契机,让孩子们感受不同地方文化的独特气息与价值,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使孩子们对祖国文化产生热爱与深深的自豪。
例如,我在去年放寒假前,安排“留守儿童”告诉自己的父母春节回家时带一些当地的地图、城市特色介绍、体现风俗人情的图片等,要孩子们保存好过年时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记住最开心的一件事。新学期开学后,我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新年茶话会”,当许多“留守儿童”拿出他们准备的礼物时,其他孩子投来了惊奇、羡慕的目光:有的带来了杭州西湖的风光图片,有的带来了北京的地图,有的带来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模型……这些“留守儿童”变得比平时活跃起来,很得意地讲述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的趣闻、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寒假里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开心事。孩子们在谈话与展示资料、图片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全国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历史传统等。
二、 来自于“留守儿童”的通讯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与孩子最经常、最直接的联系方式就是打电话。有时打到家里,有时打到学校,有时打给老师,问问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等。此外,他们有时也会写信给孩子,或在孩子节日或生日里给孩子寄贺卡。这些来自于不同地区的电话、信件等对孩子们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
例如,我上学期就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用什么通讯方式与父母联系”的活动,引起孩子们探索这方面知识的欲望。通过调查了解与探究,孩子们除了了解到熟悉的打电话、写信两种方式外,还了解到了电报、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在此基础上,我鼓励“留守儿童”选择一种喜欢、便捷的通讯方式真正与父母联系,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到父母亲情,也使“非留守儿童”们打心眼里关注这些留守同伴。
三、 来自于“留守儿童”的德育资源
“留守儿童”大都由爷爷、奶奶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亲戚照料,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艰苦朴素、不攀比,有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知道照顾老人、爱护弱小,交往能力也很强。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其他“非留守儿童”看到“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向他们学习,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我在每接手一个新班之后,就对班上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他们每个人身上具有的良好品质,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开展“手拉手”活动,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在活动中,“非留守儿童”近距离感受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了解到自己家长平日里的辛苦,更加尊重自己的父母,友好地对待这些留守伙伴,同时也让“留守儿童”重新找回了童年时代本该有的自信和快乐。
总之,教师们如果能从“留守儿童”身上开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留守儿童”本身,是从他们身上找到的“闪光点”,利用这些资源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远比讲“要关心留守儿童”、“要友好相处”等实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