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追求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薛向红




  [案例一]
  
  干净的教室,端正坐着的学生,一位教师一本正经地讲着:“同学们,这一周是爱鸟周,一定要爱护鸟类,鸟儿是我们的朋友;同时,我们要保护扬子鳄、白鳍豚、麋鹿、藏羚羊等已经濒临灭绝的珍贵野生动物,我们一定要保护他们……”
  大家听得很认真。
  “那大家说说,我们怎么保护这些动物呢?大家讨论一下。”老师又抛给大家一个问题。
  唧唧喳喳,大家互相议论了一下,开始举手发言。
  “我们要和鸟儿交朋友,即使抓到了,也要放走。”
  “爱护鸟儿,以后我不再吃野味了,我要叫爸爸妈妈也别吃。”
  “我在电视里看到,有的人捕捉藏羚羊,太残忍,真是不应该!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呼吁:放下屠刀,救救野生动物!”
  “我们为鸟儿搭个窝,建个巢吧!”
  ……
  好多孩子都挺会讲,老师非常满意,笑容满面。
  
  [案例二]
  
  美国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
  一群小孩叽叽喳喳走过来,由两位年轻的女老师带领。他们是来这里观赏海狮的。
  一位女教师对小朋友们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脖子上有一个圈?”
  “有!”
  “那不是它的项链,而是它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侯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没有想到钻进去就拿不出来。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嵌进肉里,流血,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被发现了,把项圈剪断才救了它。”
  小朋友听得入了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乱丢东西到海里,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
  
  [反思]
  
  同样是关爱与珍惜动物,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方法,当然教育效果也绝然不同。
  前者的教育,在我们中国司空见惯,也见怪不怪了!爱鸟周了,马上给孩子上一个关爱鸟类、爱护动物的课,纸上谈兵让孩子们懂得爱护动物;科普周了,组织孩子进行一次征文、小制作竞赛;学雷锋活动了,走上街道来个大扫除;献爱心活动了,赶快回去问家长讨“爱心”……孩子们早就适应了这一套,学会了见风使舵,阳奉阴违!而事实上,孩子们的品德行为却不容乐观。每次带孩子们外出春游,自由活动时便显出了他们的本性:有的引逗猴子,差点闯祸;有的丢弃废物给笨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的恐吓松鼠等小动物……吃的呢,最喜欢野生的:什么野生甲鱼、野生巴鱼、野生山鸡……“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教育效果有多少?
  后者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豪言壮语,可是,却震撼人的心灵!那是一种触及人类灵魂的教育,怎能不打动人心?孩子们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长多大,只要涉及到关爱动物,他们一定会深深记得这次难忘的观赏活动,深深记得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记得由于某人的不小心,这只海狮套上的项圈……当然也就会自觉地爱护、关心动物!
  有形的项圈,曾经束缚过海狮的生命,让它危在旦夕;无形的德育的项圈,也一直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新课程的执行,无疑及时地发现并剪断了它!让我们明白并实施:品德教育要讲究实效,而不是空洞的说教;“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亲历实践培养的过程,而不是虚假的可以送拿的东西;教育要合理地开发利用社会的环境资源,不是死守书本,要让孩子多实践、多体验、多感悟、多吸收;要综合运用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