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张迎芬 李占红




  一、 良好的音乐课堂设计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确定要适度,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体现提高层次的程度,操作性要强,能体现目标的达成度。
  
  2.教学环境的设计
  为了保证音乐教学的有效进行,应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使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诱发起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音乐教师在创新设计教学环境时,应注重音乐教学环境的布置,创设音乐情境,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多媒体等手段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情趣。
  
  3.教学过程的设计
  过程的设计在理想的状态下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感受愉悦——兴趣引路——融合艺术——想象激情——艺术审美——自我发展——即兴创作——创新创造,从而体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音乐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所以应该积极提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的方法。学生自主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永保音乐学习兴趣。(2)重视教学的情感性。音乐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性,注意创造愉快、和谐、融洽、振奋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有激情,要以饱满的情绪感染人,做到以情激情、以情育人,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气氛中学习音乐。
  
  二、 教学语言的完美使用是增添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1.突出教学语言的韵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型中,教师采用朗诵的形式,可以浸润学生的心灵,朗诵歌词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语言的韵律、色彩的明暗、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从而通过阴阳顿挫的韵律美感取悦于人,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
  
  2.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美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而在教学中,这往往是薄弱环节,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兴趣索然。教师应借助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生动地启发引导。
  
  3.讲究教学语言的意境美
  在欣赏课教学中,讲究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乐曲“春节序曲”这一作品展现了人民在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喜庆欢腾场面。欣赏这一作品,教师先播放春节序曲的音乐,然后在这轻快动人的旋律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节日的欢乐场面中。教师再有意识地作意境的描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紧接着欣赏全曲,听完后再要求进行简短的讨论,描述节目中各种喜人热闹的场面,情景交融。
  
  三、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重点
  
  1.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要让学生自己先视唱,然后再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再次独立练习,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
  
  3.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
  
  4.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外,还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 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1.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2.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情意素质指人的品格和个性,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3.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对平衡左右脑发展,发展形象思维,提高智能素质方面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从小就学小提琴,小提琴伴随他走过孤独的小学、中学时代,正如他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表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解除疲劳的作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育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如选用优美的音乐作为铃声,跳健美舞,做健美操,练习歌唱等,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