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为生命的课堂喝彩

作者:陆敬军




  笔者曾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游园不值》一课,真心陶醉于她的课堂。有感于这位大师的教学风范,有感于她那豪爽的教学激情,笔者诉诸笔端的是一份甜甜的回忆。
  
  一、 轻松导入,蕴含激情
  
  课未开始,窦老师就让学生说描写春天的古诗,并一起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师生沉浸在浓浓的春光中。窦老师又告诉学生们古诗不仅可以诵、唱,还可以吟,接着引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推敲”二字包含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锻句炼字的呕心沥血,以此懂得古诗的内容都是字斟句酌而来。窦老师然后出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向学生介绍有关古诗平仄的读法,示范读《寻隐者不遇》,读得抑扬顿挫,学生也跟着练读起来,“平”音延长,“仄”音短促,并学着试读《游园不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窦老师以宽松的教学氛围将古诗所涵盖的知识慢慢疏导给学生,从苦“吟”诗人说起,再到他的“不遇”诗,看似寻常,实则不一般,窦老师能将与本课所学的知识相似点尽量发掘出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享受到无限的知识引领。特别是窦老师的范读,让人感受到她那如瀑布跌入深潭的美妙音色以及她那豁达的心胸。
  
  二、 巧抓题眼,走近诗句
  
  上课一开始,窦老师带领学生读题,让学生说出“不”、“值”及“不值”的意思,接着就边打手势边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读诗方法读诗句,然后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窦老师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句,感知一下诗句的内容,再从“平”、“仄”的角度来对诗句进行初读,把诗句读得通顺、流畅,符合古诗的一般教学思路。但不同的是,窦老师虽然没有强调学生要用什么感情来读,但学生已经能够从老师“平”、“仄”的读法上习得了诗句的基本诵读基调,学生虽然对诗句还不太明白,但走近诗句读的感觉给了他们自信的力量。“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经从窦老师那儿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情结。可以推断,学生在以后学习古诗时会把这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发扬下去。“学以致用”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三、 循诗明物,走进诗句
  
  初读诗句后,窦老师让学生说出游园的路上遇到了哪些景物,在文中画下来?学生找到了“苍苔”、“柴扉”、“红杏”,然后窦老师出示投影让学生根据图意来理解“苍苔”这个词语,是春天的象征,说明春天已经到了,并反复朗读这句诗。在理解“柴扉”时,窦老师出示了各种门的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柴门的普通、平常,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诗。在理解“红杏”时,窦老师出示了陆游的两句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并说:“由此看来,杏花是春天最先开放的,是春天的使者,更是春天的化身。”学生明白了杏花的意思后,师生配乐齐读诗句。
  窦老师抓住游人路上看到的三个景物,每理解一个就要指导学生把这句诗读几遍,这正是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朗读技巧。理解完这三个词语后,配上音乐,带领学生再一次回到诗的整体上,这种分不忘合,合不忘整的读书方法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整体意境的把握。
  
  四、 情从文出,走近诗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窦老师没有忘记让学生找出诗中关键字来概括诗人的写诗心情,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到了“怜”字,心情找到了,读书又进了一层。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诗句,合作学习,自学推敲,看看每句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怜”。从诗的第一句中学生找到了“印”字,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用‘印’字可以突出什么?”“为什么不用踩?”“为什么要穿木屐?又该怎样走呢?”学生试走后带着那份感觉品读了诗句,感受又会不同先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怜”的印象,老师又出示了诗人叶绍翁最初用的“嫌”字,学生比较后发现,还是“怜”字表达的心情有味儿。第二句中学生找到了“扣”字,在与“敲”的比较中让学生分别做“敲”和“扣”的动作,从而体会诗人对春天景象的爱怜。第三句中学生找到了“关”字,第四句中学生找到了“出”字,窦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将“满”与“一”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用“一”字的良苦之心。窦老师又让学生对陆游的诗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的“遮”、“出”进行比较,“关”得住吗?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出”的理解,窦老师设计了一段对话:“如果你是一枝红杏,你看到园内什么?在墙外又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出墙?”学生有的说是对生活的渴望,有的说是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其他同学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诗句的深意也自然而悟,越“关”越要“出”来,这样一来,“关”的妙处便自然流淌出来,“出”的理由也哗哗流进学生的心田。
  窦老师能从诗句中提炼出一个“怜”来,并带领学生将“怜”字贯串在每一个诗句当中,“印”“扣”“满”“关”“一”“出”通过具体的词语理解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生动形象的品味让学生理解了诗人作诗用词的匠心独具。虽然诗的后两句叶绍翁化用陆游的诗句,但他一个“关”字远比陆游的“遮”字来得深长,这正是“青出于蓝”而能流芳的原因。窦老师对教材的挖掘之深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没有这深度、广度,哪来课堂上的轻松度?
  
  五、 换位思考,走进诗人
  
  在这一环节中,窦老师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场景:学生是诗人叶绍翁,老师是园的主人,让诗人“叶绍翁”们把游园看到的感受告诉园的“主人”,并出示“园主人啊,我 、 、 、 ”句式让学生练习,师生互答。
  这个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充分显示出窦老师的人本思想,目的就是让学生融进角色,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同呼吸,共思维,同时也是对整首诗的内容升华,虽然没有看到园中景,没有遇到园主人,但赏春之情、惜春之心已经达到了,此行无憾了。一句精彩的对话就是当学生说完后,窦老师不无幽默地以园主人的身份回了一句:“朋友,一枝红杏出墙来,只因有你才郎来。”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激励,也是对文本蕴含的精神的赞颂。
  
  六、 回归主题,走出诗句
  
  在配乐齐读诗句后,窦老师又来了句经典之作:“我们非要进园吗?非要见园主人吗?”学生讨论后,窦老师又出示诗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 。”让学生结合句子进行说话,进行感悟。接着,窦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道:“不值就是不遇,这里也有不遇中有遇的意思,游园不值也就是游园值。”至此,诗有所归了,窦老师呼唤学生起立,想象此时走在回家的路上,而窦老师则把诗句化为歌词,借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在音乐的相伴中自己放声歌唱,歌罢,学生则沉浸在歌声的甜蜜中久久不愿离去。直到窦老师说“孩子们,该回家了,下课”学生们方从歌中惊醒。
  回归主题,提升主旨,面对“不值”的不遇,没有与园遇,也没有与园主人遇,但“怜”念升腾惜春之心便在“不遇”中升华,“不遇”比“遇”更令人遐思,更惹人神往。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