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量化考核难以造就真正的“人师”
作者:徐吉志
在这种评价机制的驱使下,追求考核分数的的简单增加成了教师的唯一目标,在考核中能加上考核分的就干,加不上考核分的即使对学生或学校有益的工作也置若罔闻,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教学研究的创造性等都被放到了次要地位。于是,一种“唯分论”就粉墨登场了。例如有的学校把教师发表论文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加大,于是就出现了教师花钱买论文的教科研假繁荣现象;有的学校把班主任工作的权重加大,就出现了“班主任热”的现象等等。其实,无论是教科研的假繁荣还是“班主任热”,都是由于考核分“惹的祸”!我们的教师真的走向教育科研这条幸福之路了吗?我们学校的班级管理真的走向规范了吗?如果我们的学校工作被这些假现象所蒙蔽,我们的教师仅仅为了盲目追逐一点点考核分,那么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就会被这些简单的数字引向一个可怕的歧途。
不仅如此,在数字化考核的驱使下,不少学校里还出现了畸形的恶性竞争。面对量化考核制度,教师们的工作很难进行自我确认,他们的教育教学成绩随时要接受数字的检测,教师的自信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加之量化评比和个人利益关系密切,教师们迫于无奈,只好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研究如何提高考核分数和投机钻营上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没有了,真正研究教学的少了,干部教师之间的“火药味”却浓了……这样的恶性竞争不仅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反而使许多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职业倦怠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孕育和产生以教书为旨趣,以育人为志业的“人师”(与“经师”相对),又谈何容易呢?
众所周知,即使同处于一个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当中,教师的成长道路、学术风格、思想路径也是不一样的,无法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们。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良性的评价机制来保障,这包括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以及宽容的学校氛围。那些真正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其自身价值是不能被一些可以相互加减的数字来体现的。
因此,对于广大中小学,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寻求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驱除数字量化的幽灵,营造自由、自信的评价氛围和积极、宽容的学校氛围。教师的工作应充满人文关怀,而不是数字的追求,应得到学校管理者的关注,而不是苛求。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