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给校本教研变变脸
作者:崔小春
传统的校本教研一般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是被动式参与。如果把这种校本教研比作“鱼缸养鱼”,那教师就是鱼缸中的鱼,什么时候喂食、喂什么、喂多少全凭养鱼人说了算,至于哪条鱼吃得多、哪条鱼吃得少;哪条鱼想吃甜的,哪条鱼想吃咸的,那要看养鱼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养鱼者是个细心的、善于观察的、把养鱼当着事业来做的人,那鱼儿们的这些要求基本上能得到满足;如果养鱼者只是把养鱼当作一种消遣,心情好的时候就在鱼缸旁多待一会儿,心情不好、工作一忙就无暇顾及鱼缸,那鱼缸里的鱼能活着就算侥幸了,更不要妄谈什么因鱼喂食、因鱼喂量了。
由于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听到的抱怨多了,看到的走过场、应付了事、集体磨洋工的现象多了,我们就萌生了改革校本教研模式的念头。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取长补短,我们提出了改“鱼缸养鱼”为“放水养鱼”的校本教研理念,就是以“项目教研”为主体,“海报教研”“休闲教研”为两翼的立体校本教研模式,变“要我研”为“我要研”。
一、“项目教研”——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
市教育局每学年的开学初都要提前下发一学年的全市教科研工作计划,什么时间举行什么样的教科研活动都写得清清楚楚,再加上学校每学年都有一些传统的教科研活动,这些都是非做不可的。比如优质课竞赛、教学随笔评比、教师基本功竞赛,还有些主题性教科研活动,比如国防教育、环保教育、消防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另外还有些专题性研讨,比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以前都是由学校统一组织,从校长室开会布置工作开始,然后教导处或教科室发活动通知,组织活动、评比结果,到收集活动资料上报结果结束,全是以行政的指令来完成教研活动。
现在,我们在开学初由校长室牵头,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参加讨论,把市局和学校一学年的教科研活动分类归项,然后在校内公示,组织招投标,凡是属于集体性的教科研工作由教导处、教科室这样的科室参加招投标,比如像全市每年都要举行的“新华杯”写字竞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竞赛等等,教导处和教科室先拿出项目计划书,在教师大会上宣读,然后在校内公示,最终由全体教师投票确定最终中标者。凡是属于主题教育、专题研讨等的教研活动,面向全体教师招标,教师可以个人参加招标,也可以几个人组成集体参加招标,也可以以教研组参加招标,程序也和集体项目一样,先拿出计划书,然后校内宣读、公示,最终由教师投票确定。凡是确定的教科研项目,学校都根据项目的大小和种类下拔适量的活动经费,谁中标,谁就是项目负责人,既有项目实施的权利,又有项目完成质量的责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定位在服务、督促、评议,不干预项目负责人的具体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很少有老师报名参加招投标,大家都认为学校只不过是换种形式罢了,后来看到项目负责人确实有很大的自主权,再加上看到一些项目的负责人在实施过程中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成了学校的焦点,个人也确实得到锻炼,名利双收,大家都怦然心动,现在每个项目的角逐都非常激烈,很多老师都把“项目教研”作为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海报教研”——我秀故我在
你想对三年级起步作文说三道四吗?你想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吗?请于9月18日下午第二节课到三(2)班教室参加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交流、碰撞说不定给你启迪、创新,可不要错失良机哦。
三(2)班张小英
9月15日
这是张贴在学校食堂门口的一张海报,每个进出食堂的老师都会在此停留片刻,记下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像这样的海报,食堂门前的这块黑板上经常有,有时甚至是好几张。
“海报教研”的产生纯属偶然。李老师任教四年级语文,有一次学校安排他外出听课,他带回来几位名师的课堂录像,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这些课堂实录,他把听课的一些情况向大家做了介绍。因为学校规定,凡是外出听课或参加活动的教师,回来后要向其他教师传达会议精神。过了几天,他到办公室来找我,对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质疑,在探讨的过程中,他说,不信,我来上课,你听,看看两种教法的效果孰优孰劣。我说好啊,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老师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他说他不好意思请其他老师,别人会以为自己想出风头。我说:“你可以在学校里贴一张海报,把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老师召集起来,共同探讨,就把它当成一次学术争鸣,其他的别考虑。”就这样,第一张教研海报贴出去了。那天不仅全校的语文老师都来了,连校长、教导处的主任、教科室的主任,甚至一些数学、英语学科的老师都来听课了,课后交流的时候,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气氛异常激烈。
这次活动之后,这种纯民间性的教研活动,在学校里悄然兴起。起初,是一些外向型性格的人始终是活动的主角,在这里没有校长,没有主任,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可以只言片语、可以宏篇大论、也可以始终是个听众,没有人要求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没有最终的裁断者,有的只是永无止境地争鸣。渐渐地,一些平时不喜欢张扬的老师也加入进来,偶尔也“秀”一把,风光一回。
三、“休闲教研”——过一种高贵恬适的教研生活
很多老师戏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道路是“苦行僧”之旅,成长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大家似乎都认可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成才定律,有追求的老师都是拼命三郎式的学习、工作。时间的推移、疲惫的累积与期望值之间的矛盾让很多老师“无可奈何花落去”“英雄不提当年勇”。
以前,我们是每周三的下午放学后组织教师分年级分科在指定地点集体备课,每周四下午放学后集中全体教师业务学习,每次都明确一名主讲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样的教研活动都麻木了,主讲的人照本宣科,听讲的人完成业务学习记录,应付每月教学五认真检查,这种讲授式的活动形式让交流碰撞失去了平台,至于活动效果大家也无所谓。谁也不指望这样的学习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获。
现在我们提出了“过高贵恬适的教研生活”的理念,我们把周三的集体备课改为“下午茶”,学校提供优质的茶叶或者咖啡,到了时间,大家来到这里,品着香茶,喝着咖啡,谈谈自己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究,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气氛轻松和谐,话题明确集中。根据的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原理,人的精神越自由,心情越愉悦,思维就越活跃。很多老师认为周三的“下午茶”时间是自己收获最多的时候,有时候,天已经全黑了,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后来,根据大家的提议,我们又增设了“周日话吧”,每周的星期日下午,学校提供场地、茶水,教师自愿参加,每次集中讨论的话题由主持人确定,每一次都评选每期明星,作为下期主持人。现在,我们的“周日话吧”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在经常要分学科分场地组织。
把工作“休闲化”并不是放松对工作的要求,而是把教师放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组织活动,让工作痕迹淡化,让行政手段钝化,让教师在愉悦、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自我成长,这样的教研生活是高贵典雅的。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