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文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作者:朱惠英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顺应历史潮流,及时地推行新课程标准,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促进和深化了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阻碍着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功利性极强的“应试教育”影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往往只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再现为目的,忽视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的过程探索,更谈不上对知识本身进行反思。因此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只能是机械的记忆与简单的模仿,这种现状极不适应当前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严重地阻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以往的教育活动往往只注重活动的表面形式——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而未能引导学生对活动的目的、意义及过程进行反思,以致不少学生只热衷于学习,而漠视对自身在活动中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锻炼与培养。再说小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特点,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很少了解影响自己思维的变量,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这样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依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现状,我认为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非常迫切。
  
  一、激发反思兴趣
  
  根据自我反思主体性原则,学生的内在需求直接影响到培养能否成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反思兴趣。我认为可从两方面进行:
  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平等、宽松、自然的情绪体验状态下学习,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反思。如上《布衣元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1说:“这篇课文是写一位元帅的。”“我从课题知道这位元帅很喜欢穿布衣”,学生2补充说。还有一位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我从‘布衣’两字看出这位元帅的生活很节俭。”这时,我引导说:“这三位同学的答案对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对。”“哪位同学的回答最精彩?”我把问题引向深处。“第三位。”“为什么?”“他能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这个教学环节调节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急于探索的心理,求胜心切使学生产生了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愉快又主动的探索与反思中,学生们体会到语文的价值与魅力。
  2.体会成功,适当鼓励
  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要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反思的权利还给学生;同时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要适当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的反思意识会更强烈。我在上《小方找舅舅》一文时,刚开始,学生从题目出发进行推测,聪明的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小方什么时候找舅舅?为什么找舅舅?怎样找舅舅?结果找到了没有?舅舅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等问题。紧接着让学生到文中去对应,学生们很快也都找到了相应的语句和段落。这时我补了一句:“通过学文,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话音刚落,程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从图上我知道小方已经是一名少先队员了。”我趁机表扬了他:“你真能干,能利用书上的插图来学习。”接着又对学生说:“同学们,利用插图来学习语文,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大家要向程同学学习呦。”我的话对程同学来说是一个正强化,对其他同学来说是一个导向。同时也让程同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强化反思意识
  
  观念指导行动。学生有了反思的兴趣后,教师要促使学生将兴趣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善于捕捉需要反思的对象信息。
  如:上《海底世界》一文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这样问学生:“读了课文后,你对海底世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1:在以前,我看到过的最小的动物是像蚂蚁一类的,想不到海底还有比蚂蚁更小的动物单细胞,而且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明白。
  学生2:我知道了海底有3万种动物。
  (课文原句:海底的动物,人们已经知道的大约有3万种。)
  学生3补充说:不对,大约有3万种,可能比这还要多。
  学生4接茬:人们知道的有3万种,还有一些人们不知道的,看来海底有比这更多的动物。
  我竖起大拇指表扬道: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能抓住“已经”和“大约”进行学习,真不错!
  你看,我们的学生多会读书,思维多活跃,多好的一组词句推敲的反思对话。其实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反思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反思意识哪有不提高之理。
  
  三、掌握反思的方法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探索出小学生反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检查、总结、写日记、讨论。
  1.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作业是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基础和开端。自查作业早已是教学工作的一环,但是许多教师不够重视,工作不到位,学生自查作业常常敷衍了事,走马观花,或是学生根本就不知该怎样自查。针对这种现象,我努力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自查的机会和自查的时间。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1)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浅层次的反思)(2)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中层次的实践反思)(3)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深层次的质疑反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训练。另外,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打开作业本,不忙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作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发现有错误的,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让他自己去独立检查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
  2.总结
  总结反思适用于学完一段话,一节课,一单元以后的学生对学习情况的了解。学习完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总体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重新理解,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具体操作设计如下:把本单元做错的作业、练习、测试题进行小结;针对本单元自己的错题,出一份试题并解答;制定进一步复习的计划,这样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通过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就是了解自己的自我认知结构,尤其是了解自我认知结构的薄弱点,并按照自己的计划重新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认知。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3.写日记
  我们还利用“反思型日记”培养“反思型”学生。“反思型日记”是通过写日记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学习计划、知识、体验监控的自我反思。哈佛心理学家霍尔德·加德纳指出“私下的沉思和写日记则会发展他们的内省能力”。于是我经常鼓励学生写反思日记。如:期中考试刚结束,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考后反思。同学们都纷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4.讨论
  专家认为“孩子们不了解自己都知道什么,事实上大部分的学习者都不了解自己都知道什么。当我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或者别人从我们这里获取信息的时候,对于听者和说者而言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讨论旨在要帮助参加者加深对自己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认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评价自己的进步情况;提高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了解,鼓励他们朝着更高的自我效能和自控能力努力。基于以上的理解,我时常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争辩,在争辩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在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看电视有益还是有害》时,我的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自由选择组成正方(认为看电视有益)和反方(认为看电视有害)两组,采用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在整个争辩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有效地得到了训练。
  除了以上的这些方法外,我们还时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的方案吗?”(质疑反思);“假如我当初用另一种方法思考会怎样?”“假如我当初再认真些会怎样?”(对比反思);“这道题我为什么没做出来?”“我这样做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因果反思);“我的这些错误有相同之处吗?”“这么多错误说明了什么?”(归纳反思);“如果我是老师会怎样想?”“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换位反思)。
  
  四、形成反思习惯
  
  反思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的品质,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难怪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多思考,逐步培养反思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做的?还有不同意见吗?有补充吗?哪种意见更合理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你上课专心听讲吗?当老师把作业本发下,发现作业有错,你会及时订正吗?在老师没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吗?对老师上过的课,你会复习吗?每次作业是否独立完成?每次考试后,你会总结得失吗?等等,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参与。让我们引导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反思意识,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巴理斯·爱丽斯著.袁坤译.培养反思能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王俊.关于学习反思的几点思考.小学数学教师,2003(1、2).
  [3]唐树明.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教学策略.中小学数学,2003(10).
  [4]薛彩霞,叶晓萍.更要重反思.小学教学设计,2004(5).
  [5]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意义及途径.继续教育,2000(4).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