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重视实验操作 讲究科学规范
作者:殷志宁
一、操作中的典型错误
实验一:“用托盘天平称取12g粗盐放入用量筒(或量杯)量取的200mL水中,搅拌后过滤。”这实际上就是将托盘天平的使用、物质的溶解及过滤这样一些课本要求的基本操作串在一个题目中,部分教师由于基本操作不过关,导致在实验中错误连连,甚至有的让人看上去根本就没有做过实验。表现在:①开始用天平时,用于放置时保护刀口的橡皮圈不拿掉就开始称,天平当然不动;②橡皮圈拿掉后,不调零就称;③将在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张同样的纸改为只在左盘上放纸;④称量时,将砝码和物品的位置颠倒;⑤取砝码时,直接用手拿,且不注意由大到小;⑥加药品时,不是轻轻放,当天平接近平衡时,绝大部分教师均忽略了“用右手轻拍拿药匙的左手手腕直到平衡”这个动作;⑦称量结束时,不注意将砝码放回原处和将天平复位;⑧量取200mL水时,大部分教师都将“带刻度的烧杯”误认为是“量杯”,接近刻度时不用胶头滴管定容:⑨搅拌时,玻璃棒碰烧杯壁;⑩过滤时,滤纸不会叠或大了不知道剪;(11)叠后不用水润湿且放入漏斗前没有将外层折角撕下一点;(12)不用玻璃棒引流或引流时玻璃棒没有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13)不注意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的内壁;(14)不注意使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15)实验结束时,少数教师不能及时地清洗仪器等等。
实验二:“选择适当的仪器和试剂,用实验证明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做这个实验的教师,首先要认真思考选择哪些仪器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一般都能顺利地利用铁球加热前后能否通过铁圈这个实验来证明固体的热胀冷缩,但在检验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就迅速地拉开距离了。证明气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典型错误是:用放一些水的圆底烧瓶,瓶口套上一个小气球,加热,观察气球体积是否膨胀,这样做,即使膨胀了,也不能说明是气体的热胀冷缩,因为水在加热时要产生水蒸气。证明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应该是用圆底烧瓶装满水(最好是红水),用带直玻璃管的单孔塞塞紧,加热,观察单孔塞上的细导管中液面是否上升。做这个实验的典型错误是:烧瓶中的水没加满,这时导管若不插到液面下,不是一个密闭的体系,加热也不可能有导管中液面上升的现象;若将玻璃管插到液面下,液面上升,但不能说明是液体膨胀的结果,主要是受热产生水蒸气和气体在一个热的密闭容器中膨胀使得体系内压强增大,把水压进导管所致,这些错误都是对实验原理的不理解造成的。涉及到基本操作方面的错误有:①使用酒精灯的内焰进行加热;②灯帽取下后,放置的方法不对;③熄灭酒精灯盖上灯帽时,忘记重新提一下再盖;④使用铁架台时不会调节;⑤用胶头滴管向容器内滴液时,伸入容器内部等等。
二、错因分析
1.学校决策人科学意识淡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好多都是语、数、外的教师带一个班,不满工作量时配上几节科学课,有的学校甚至是派面临落聘的教师担任科学课的教学,校本教研制度不像语、数、外学科那样健全,教师缺少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教师专业成长相配套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实验仪器陈旧,缺乏专人管理。
2.科学教师热衷于“讲科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就要动手去做,因此“做科学”是实施小学科学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有的教师对这一点认识不足,怕准备实验耗费大量的时间,习惯于纸上谈兵“讲实验”,从而“讲科学”,把学生观察、动手、体验的机会剥夺了,用以前自然课的教学方式进行科学课教学。
3.科学教师对细节重视不够
有的教师实验是做了,但只重结果,不重细节,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就出现上述错误操作,丢三落四、马马虎虎,更谈不上规范了,这种实验时缺少严谨、规范的作风,这种粗枝大叶的示范通过潜移默化留给学生的是错误的感性认识,也就很难培养出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
三、建议与对策
1.科学决策加强建设
首先要认识到:将小学“自然”改为“科学”,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还引入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方法与过程的学习,并且承载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因此,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新课程的理念要宣传到位,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实验器材要及时地配备和更新,管理要到位,充分考虑到科学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验,自制教具、学具,将这些纳入工作量,并将科学课看作与语文课、数学课同等重要,真正为科学探究的实施保驾护航。
2.加强研训及时充电
针对目前小学科学师资队伍的现状,搞好职前、职后的培训和各类教研活动是能迅速提高教师施教水平不可缺少的措施。高等师范院校可增设科学教育专业,专门负责培养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科学教师,使他们在职前就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全面的操作技能,将来任职时能自如应对。目前在岗的教师,可通过教师教育机构以参与式培训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再生的土壤,使教师具备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技能基础和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科学课的各种展评活动、评优活动为科学教师提供引领、交流、合作、互助的平台,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此外,以学校中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融学习、工作、研究为一体,能促进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也是一种极富实效的培训活动。教师还可以阅读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书籍,多钻研、多琢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充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关注细节规范操作
科学探究能力依赖于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小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示范、指导,教师只有用自己严谨的实验作风、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影响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探究素材,让学生多亲历探究过程,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注意细节,规范操作要从平时做起,从每一个实验做起,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教师一定要事先充分准备课堂上要做的每个实验,要从一个个操作去反思这样做是否规范,努力提高自己“做科学”的水平。只有教师对实验重视了,操作规范了,科学探究才能落到实处,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