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捕捉话题 指导习作

作者:黄大权




  作文是表达的需要,是交际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我以为必须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想说的又是什么;其次再从中撷取话题,引发开去,丰富话题;最后,指导学生选择交流中的信息或选择交流的活动本身,写下来。这样做:一有写作的动机需要;二有写作的素材提供;三有亲身的体验,就容易使学生习作时“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了”。所以,捕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焦点、热点话题就成为本作文指导实验的关键。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捕捉“话题”呢?我的实验的基本做法是:
  
  一、从学生的玩中,捕捉话题
  
  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学校的学习、游戏、活动,处处蕴藏着丰富的习作素材,可是学生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是为什么?他们认为这些事太平常了,不值得写,对这些细小的事没有细致的体验,也就发现不了其中隐藏着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玩中捕捉话题,及时给予示范,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夏天来了,阳光灿烂,“吹泡泡”这一个充满幻想的游戏又开始悄悄地在学校中流行了起来。我立即组织学生针对“泡泡”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去谈。比如: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泡泡形成的科学原理;如何制作吹泡泡的工具;吹泡泡对学习是否有影响等等,再让学生围绕其中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去搜集材料进行交流,这时候,学生一有了亲身的体验,二有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在交流课上,他们个个畅所欲言,说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对“吹泡泡”的话题有了很深的感受,这时,我们组织学生习作,便是水到渠成了。
  
  二、从学生日记里,提炼话题
  
  学生日记特别是不用上交的“秘密日记”里,他们最是毫无忌惮,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这里面也最容易捕捉到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老师可从中选择普遍性的问题,提炼成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必然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的日记中最近都提到由边远初小联办到中心学校上学的一些三年级同学,由于还不能独立过寄宿生生活,闹了笑话的事。笑话大意是:一个联办来的三年级男生,由于没有及时把上一次换的衣裤洗掉晒干,结果再次洗澡时没有了换洗的衣裤,只好穿着短裤衩跑到食堂吃饭,又只好趁着没人,穿着短裤衩来到教室拿书,最终只能裹着被子呆在宿舍里看书的笑话。由此,我们可以提炼一个话题让学生去讨论:怎样过寄宿生的生活?讨论后,让学生先写出建议书,贴在新生的宿舍公开栏上,希望新寄宿生尽快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接着让学生以此事为习作素材,写出不同观点、内容的习作。如:有描写这位同学的外貌特点的;有写这件事前因后果的;有写由这件事产生的思考的等等,这样训练,一材多用,学生不用愁做“无米之炊”。
  
  三、从学生的谈论中,挖掘话题
  
  别看学生在课堂上不太爱发言,可是一到课下,他们便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处处都有他们的“宏论”,也正是有了这些“宏论”,让我们挖掘到最真实的、最有讨论价值的话题。比如:新学年,学校决定把六年级的两个大班分成三个班,消息一传出,很多学生不愿意分班,在老师面前他们又不敢说出来,可是一到课下,一到老师似乎不在的地方,他们常常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聚在一块,大声激烈地讨论着这个问题!这时及时地组织学生讨论“到底要不要分班”这个话题,相信,连“哑巴”也想说几句吧?何愁没有习作的素材呢!
  
  四、从调查表中,提出话题
  
  有时,为了了解学生在家中、社区、学校对哪些事、人、物或现象感兴趣、有建议、想发表看法,不妨发个调查表,让学生匿名填写。老师再分类整理,提炼出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话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讨论交流中,遴选习作素材进行写作。
  学生话题调查表
  1.学校话题:
  (1)同学们近段在一起最喜欢谈论的人是谁?是什么事?什么物?
  (2)同学们近段在学校经常玩的是什么游戏?什么活动?
  (3)同学们近段在校内最爱哼唱的是什么歌曲或童谣?最喜欢表演(演奏)的是什么?
  (4)你要补充的还有哪些吸引人的话题?
  2.社区话题:
  (1)同学们在家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动画片或其他节目是什么?
  (2)同学们在家最愿意做的家务活是什么?
  (3)同学们在社区最喜欢一起玩的是什么游戏、活动?
  (4)你要补充的还有哪些有意思的话题?
  
  五、从课文的学习中,引出话题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话题,可是老师们往往只把它们当作理解课文的工具,忽视了这些话题通过引发,同样也能产生丰富的习作素材的功能。当然,从阅读课上引发的话题一定要能符合学生心理需要,产生表达的欲望,才能进一步地指导学生习作。
  1.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辩论性的话题。如:《落花生》一课我设计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们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的辩论性的话题,让学生辩论。课下学生们积极收集资料,撰写辩论词,课上我把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来写辩论词,另一方面也可写辩论赛上的所见所闻。我们何乐而不为?
  2.针对学生好奇心理,设计探究性话题。学生对文本中的哪些问题会产生好奇呢?一是文中的悬念处。比如:《狼和小羊》中,文章写狼扑向小羊时便戛然而止,小羊的命运如何?我们可以以此设计话题,让学生议一议再写下来。二是文中的疑惑处。比如:《荔枝》一文,学生对母亲在临终前,没有吃过一颗荔枝,表示不解。我们可以设计“母亲临终前到底吃没吃荔枝?”这样的探究性话题,让学生根据文本和资料,去写一写。三是文中的矛盾处。如:《金色的鱼钩》中“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既然鱼钩已经生锈,怎么可能“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一矛盾处设计探究性话题,让学生讨论,形成观点,再写下来。
  3.针对学生好玩心理,设计实践性话题。比如:学生学了《田忌赛马》一文后,可以设计一个应用孙膑思想的实践性游戏。比如:让学生用扑克牌来玩,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尔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当然,捕捉话题,还有很多途径,文章介绍的五种,仅仅是笔者的粗浅探索,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导。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