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作者:涂德华
一、摆弄小棒,发现思路
首先,我出示课题“9+2”,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桌面上的左方摆9根红色小棒(每个学生自备有红色、黄色小棒各十根,橡皮筋两根),然后提出9根与2根合起来有多少根?9根和2根怎样摆,才能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共有多少根?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筋,寻求自己的摆法。结果有一根一根摆的;有两根两根摆的;还有的把十根摆在一起,剩下的一根摆开。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后一种摆法好,学生通过自己摆弄,对“凑十”的印象深刻了。为看书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打下了基础。
二、进行反思,理清思路
在学生完成了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弄的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到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由“物化”的计算过程“内化”为儿童的思维过程,由感知经表象到思维,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这样做,费时不多,效益不少,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规律。
三、口述过程,形成思路
当学生讨论发现“把十根摆在一起捆成一捆,剩下的一根摆开”为最佳思路后,我及时引导学生重新动手操作小棒,并伴随操作亲自动口描述计算过程:9根小棒增加一根小棒有10根小棒,2根小棒分成1根和1根,减去1根,还剩1根,10根加1根和是11根,继而简缩口述过程,便于学生形成表象。此时边操作边口述为:9加1凑成10,2去1,还剩1,得11。
四、扩散思维,巩固思路
形成一定的思路后,儿童的思维变活了,胆子也大起来了。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要摆弄9+3、9+4……甚至8+3,7+4等,我抓住这一时机,立即要求学摆弄9+2、9+4……8+3……7+4……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进位加法的思路。
五、指导读书,筒缩思路
从学生一入学,我就开始培养其看数学课本学习的能力。上述步骤正是比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看懂课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同时,我提出如下思考题:在的算式中,为什么要把2分成1和1,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表象和言语思维能力,结果很快就答出来了。为了促使儿童内部语言的形成,尽快从详尽思维过程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形成智力技能,我要求学生不出声在脑子里用内部语言进行三步计算。并伴随笔写:9+2=9+1+1=l0+l=1l。最后,压缩过程要求一看题目就得列出答案。
由于一年级学生好胜心强,通过比赛,可以收到良好效果。我将20以内进位加法式题按不同顺序及形式刻印成练习单,发给学生比赛时填写。结果,只用了五个课时(没有背过口诀)学生就能将相加两数一碰,得数脱口而出了。出乎意料地缩短了教材安排时间的45%。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