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牵一“词”而动全“篇”

作者:王金涛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每一个词都布满了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张力。而目前的语文课堂,词语教学却出现了一种弱化、简化、泛化的趋向。
  而当我观摩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后,方才真正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陈老师紧紧抓住“慷慨激昂”一词,通过阅读期待、反思、感悟等手段,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到文本的世界中,可谓是牵一“词”而动全“篇”。
  
  一、理解——水乳相融
  
  如果说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那么我认为对文本中出现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底线”中的“底线”,课堂上学生如果连课文中出现的词语都不能够准确理解,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也只能是浮光掠影。笔者认为,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织就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让字词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生:他可以不去管这些事,可是他还是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他爱国,所以才说了这句话。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他说郑成功完全可以不去管这件事,但是由于他的爱国,他挺身而出。这让他感到——震撼,这段话主要写了郑成功的语言。那你再读这段话,你受到了怎样的震撼或者说从这段话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震撼。
  生:我从“慷慨激昂”感受到这种震撼,因为郑成功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提高了,好像很激动。
  师:你已经说对“慷慨激昂”所表达的一部分意思:他的情绪很激动,语气也提高了。这是你理解的。谁再来理解什么是“慷慨激昂”?
  生:我的理解是情绪激动。
  师:很激动。再看看这里仅仅是激动吗?
  生:我觉得他还非常愤怒。
  师:非常愤怒,也含着情绪激动。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坚定。
  师:有一种坚定,坚定的信念,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
  生:就是赶走侵略者,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师: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再想想他为什么而慷慨激昂呢?读一读这段话,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他为什么而慷慨激昂,放声读一读。(学生读)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因荷兰侵略者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而慷慨激昂。
  ……
  词语“生存”的环境就是它所在的文本,所以对每一个词语的理解就不能简单的凭借工具书去理解,而是要把词语放到整个课文当中,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同时,汲得对词语的整体感悟。不难看出陈建先老师在教学“慷慨激昂”一词时,就是把“慷慨激昂”放到整个文本中去理解,让学生感到震撼,有震撼必然有学生对“慷慨激昂”及所在的文本语言产生独特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不仅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也对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了深刻的认识,重要的是,这样的指导也将读书落实到了实处,为下面的深层感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水到渠成
  
  理解是基础,运用是根本。学而不用就是白学。课程改革呼唤高效性。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词语的有效训练,笔者认为就是要适时地把词语用在“刀刃”上,在课堂上现学现用,提高运用词语的频率,养成活学活用的好习惯。
  师:有一个词:恨透了!应该怎么去读?什么叫“恨透了”?你怎么理解这个词的?
  生:就是恨之入骨了。
  生:愤怒到了极点。
  生:愤怒到不能再愤怒了。
  生:已经忍无可忍了。
  师:忍无可忍了。那你读到这种忍无可忍的感受了吗?应该怎么去读这个词啊?就读这句话。(生读)
  师:对!这就叫“恨透”。那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理解了什么是“慷慨激昂”了吗?郑成功为什么而“慷慨激昂”,现在会说了吗?
  生:为这些台湾同胞而感到不平。
  生:为荷兰侵略者欺压台湾同胞而慷慨激昂。
  生:为收复台湾的决心而感到慷慨激昂。
  生:为荷兰侵略者侵略我国的宝岛台湾而慷慨激昂。
  生:为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而慷慨激昂。
  师:郑成功对他们的这种行为——
  生:十分憎恨。
  师:所以说慷慨激昂。你看这个“慷慨激昂”表达了郑成功多么深刻的感情啊!我们再把书拿起,来体会体会他的慷慨激昂。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生读)
  用词表达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丰富语言、运用语言的最基本的物质凭借和技术手段,是生成语言、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恨透了!”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然而理解这个词语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从上面课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慷慨激昂”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面,陈老师巧妙地把学生对荷兰侵略者的仇恨融入到“慷慨激昂”中,从学生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学生对“慷慨激昂”的运用已经脱口而出,并饱含激情。书到此时也被读得更加“慷慨激昂”。
  
  三、积淀——静水流深
  
  理解是基础,运用是根本,积淀是目的。语言是有生命的,灌注到学生骨髓中才是学生终生受用的,积淀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因为人文素养的养成也是在不断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
  师:我觉得这段话,你们读的有几个词非常受感动。就是“自古以来”,还有一个词,谁来说,是哪个词你们加重了语气?
  生:横行霸道。
  师:“横行霸道”前有一个词。
  生:绝不允许。
  师:表达了郑成功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呀?
  生:不能容忍别人横行霸道。
  师:必须要收复,后面还有一个字:一定要收复。这种坚定的信念,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郑成功的“慷慨激昂”。(生齐读、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说郑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从“慷慨激昂”感受到了震撼,从这个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郑成功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留在了我们的心里,这就叫会读书,要能从一个句子一个词来感受文中的情。
  仅仅是“会读书”吗?陈老师用生动而形象的课堂教学案例诠释着他本人对读书的理解,同时也为我们指引了读书的最佳路径牵一“词”而动全“篇”。综观整个课堂教学,陈老师不断在“慷慨激昂”一词上做文章,揣摩其深刻的内涵,并在追求对“慷慨激昂”一词的本真理解、感悟、运用与积淀的同时,也将情感贯通于文本的每个角落,洒播在每个孩子的心田上。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