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隐性评价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评价
作者:赵连顺
一、 隐性评价的内涵及意义
隐性评价,笔者将其界定为“为实现一定的评价目标,教师在言语、体态、行为上采取‘隐藏的、不暴露’的方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这样的评价称为隐性评价”。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隐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类型,目前还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关注,然而它确实发生着,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且其影响的程度决不亚于“显性”评价。我们研究隐性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一是促使教师把评价纳入有意识的、自觉的、可控的范围之内,增加有效的评价行为。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们还有许多无目的、无意识的但具有评价意义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消极的评价行为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无谓的伤害,以致影响终身的发展方向及动力。如果这样的影响发生而教育者毫无察觉,将是可悲的事情。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促使教师有意变显性评价为隐性评价,善于因时因势地将真实的信息转化为艺术的评价,增加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心灵的默契和亲和力。因为评价是一种精神交往活动,是评价双方的心灵相遇。评价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双方交换信息,就有关活动与目标之间是否符合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而是对双方产生精神刺激的过程,是各种心理和情绪的发源地,或者说评价本身就是在加重各种反应的砝码。可以说,有效的评价首先应提高精神相遇的质量。因此,隐性评价更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评价。
二、 隐性评价的特征
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会产生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这些生成性信息具有明显的即时性,这就如摄影时的抓拍一样,稍纵即逝,因此,及时发现并且对其作出评价极为重要。实施隐性评价的优点在于使突然的情境归于自然,使即时产生的信息得到强化或转化,利于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情意性。从评价者角度讲,其目的往往在于将真实的信息运用隐含的、不暴露的方式传递给评价对象,旨在让评价对象意会到,以便成功保护评价对象的自尊。这其中凸显人文关怀,真正是一种“心灵相遇”。从评价对象角度讲,不管评价者是否有意,委婉含蓄地传达信息反馈,评价对象在反思的基础上都能“意会”到评价者对自己或他人的价值判断。
艺术性。正是由于生成性和情意性的特征,将显性评价转化为隐性评价是评价者对评价方式与评价结果的一种艺术化处理。评价者从照顾评价对象的感受出发,往往用暗示、双关等多种曲喻手段反馈信息,这需要评价者极高的智慧,评价全程彰显艺术性。
从隐性评价所体现的特征看,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一种心灵相遇,并且是在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所以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常态评价。
三、 隐性评价的基本策略
隐性评价广泛存在于课堂教学细节中,对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应以怎样的策略实施隐性评价呢?
1.言语类隐性评价——以言语为主要反馈方式来反映“评价者”的价值判断
一味的表扬会助长学生的骄气,一味的批评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因此,富于内涵的评价更为迫切,远比“你真棒”等廉价表扬的言语意义深远。
(1)发展式
这种评价的价值判断中隐含着肯定性、赞赏性信息或者文化性信息。具有发展性的隐性评价无论何时都不会对学生表现出厌倦、失望甚至是遗弃之情。例如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进步时,教师运用“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的评价比“没想到你也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的评价更具艺术性。因为前者隐含的信息是老师对学生一贯的信任和欣赏,而后者隐含的是老师对学生一贯不信任的态度。两相比较,前者更具艺术性,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热情。
(2)影射式
这是一种“指桑骂槐”的方法。主要通过评价他人或指向评价者自身来警醒评价对象,促其反思,自觉改正不良的思想或行为。这种“隐恶扬善”的方式可以使评价对象的自尊不受到伤害。例如,上课某位同学在做小动作,老师评价另一位同学说:“张强一直在聚精会神地听讲,从不做小动作,所以他能提出这么不简单的问题!”这便是对这位做小动作同学的影射。
2.体态语类隐性评价——以“评价者”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其相对评价对象的空间位置等为主要方式展现出的价值判断
科学研究发现:人们接受到的外界信息70%~80%来自于视觉信息。也许人们能够一时停止有声的谈话,却不能停止通过各种身体的态势或面部表情有意无意的发出信息。运用体态语对学生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言语交流评价更重要,更能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和震撼。
教师应通过体态的变化,将评价信息反馈指向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这样的现象: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背对学生板书或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学生的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位学生输出信息的状态。一般来说,教师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倾听,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怀着希冀的眼神,面对学生,同时自然地接近学生,不但对被评价的学生是一种尊重和认可,同时对于其他学生也将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使课堂真正成为互动的课堂。这样的体态语评价无疑对学生是关注的、合作的、平等的。
3.行为类隐性评价——从“评价者”的行为中反映出来的其内在的或潜在的价值判断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内涵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评价,引导着学生的评价。
(1)示范式
教师的衣着、言行举止对学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隐性评价,因为,对于效仿力极强的学生来说,都将左右他们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专业语言的运用、专业工具的使用、专业习惯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必将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引导式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预期目标,而不在于对学生发展的水平作出证明。也就是说,评价不在于评定,而在于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自身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就拿数学课堂中的一个常见的教学环节来说,对学生有问题的板演如何评价?肯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位教师,面对其他学生的举手示意,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先请板演的同学自己回顾解题过程,并进行解说,当他意识到自相矛盾处,请其改正;随后请其他同学陈述不同意见,如有不同的方法,请其进行板演;再请第一次板演的同学比较不同做法,给出他自己的真实的评价;在本节课随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涉及本题相关的问题还请这位同学解答。这样的处理隐含着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同时引导着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向更高、更好迈进。
实际教学过程中,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往往是融合进行着,改变着学生,改进着学生。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隐性评价应该是催化剂,将学生的火把快速点燃,它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