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先进等于优秀吗

作者:徐春芬




  案例:
  
  新的学期开始了,S老师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回想上学年带的那个班级真是有感情,孩子们对S老师的离去依依不舍。S老师把孩子们当成朋友,对忘戴红领巾、忘剪指甲、忘穿校服、忘带桌布……的学生总是耐心地教育,虽然很是心疼班级每周的分数被扣了,班级的红旗被扣了,自己的月考核奖被扣了,但是他始终觉得应通过被扣分的事情来让学生引起注意,抓住教育的时机来告诉学生要遵守校规校纪,要有集体荣誉感,要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不要紧,只要改正了就好。看见一些学生在行为上有进步,看到孩子们能从小事情上认识到自己的一时失误给班级抹黑时的内疚,S老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有实效的,很是欣慰。可是就在学期结束前,校长找S老师来谈话,主要的内容是从三项红旗的评比面数上来看,S老师带的这个班级是最少的,校长婉转地批评了S老师,说:“小S,我们是把你作为骨干培养对象的,你看小G班级的三项红旗面数最多,可见班级管理好,这学期他班就被评为先进班级,他就是优秀班主任了,你可要多学学,在下学期要有所突出,特别在班级管理上要反思呀!”
  出了校长室,S老师一直在反思: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猛然间他顿悟了——“三项红旗”。他仔细回想G老师班级管理的经验,他想起来了,小红和小丽是孪生姐妹,上次她俩都忘了穿校服,可是他班扣了分而G老师班没扣分;他想起来了,当时G老师好像跟值日生说了什么;他又想起来了,4月份的卫生周的检查中,原本他们两个班级讲台后都没有打扫干净,又是他班扣了分,G老师班没有扣分,当时检查卫生的学生正是他刚带过的班级的孩子;他又想起来了,那天他看见G老师冲到校门口把红领巾递出给他班的学生,那个学生就大大方方进校了,哦!怪不得G老师抽屉里有那么多的红领巾,原来都是有用的呀!可是第二天那个学生还是没有戴红领巾。他又想起……
  这时的S老师茅塞顿开,原来要当优秀班主任就是要想办法让班级评上先进班级,而要评上先进班级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保住三项红旗的面数,想尽一切办法让班级少扣分,原来……
  
  分析:
  
  案例中的学校在班主任的工作评价体系中主要就是看班级的三项红旗的面数,这种“量化”的评价过于简单,这种评价注重的是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班级得到红旗的过程和学生在这种评价中是否真正是“名副其实”的,真正是有效的。班主任忙于关注红旗面数的检查评比而不得不把科学细致的思想工作置于一边,这不是一个“丢西瓜捡芝麻”的例子吗?
  当然,量化的检查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说明一个班级管理的情况,但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并不是都能量化的,班主任工作应得到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班主任们才可能从沉重的体力负担与心理负荷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地“解放”班主任,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重塑生命和工作的价值;才能使班主任们主动应对挑战,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
  因此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工作评价首先可以先由学生、家长、科任教师、年级组组成评价体系,学校应全方位来评价班主任的工作;其次,学校应指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这指标应该包括能考核班主任的师德、能力、业绩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学校对各项评价数据进行汇总,客观、全面地评价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同时,学校要加强学期中反馈性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不断激励各班主任的工作热情,让其感受到学校的重视,促其“内化”,尽力扬长避短,求得进步和发展,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教育不是教出来的,是影响出来的。新形式下的班主任应该注重的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学生如何去做人、做事,只有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才是永恒的,班主任如果少一份功利多一些耐心,学生一定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