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

作者:李玉芹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核心。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校本教研则是主要的途径。而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建立和完善教研制度,形成学校的教研网络是关键。正是基于这一想法,几年来,我校立足于课堂,始终坚持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建立和完善教研制度为重点,努力构建起学校、学科组和教师个人的三级教研网络,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 宏观把握,建立学校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就是要针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通过对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找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听课评课等方法,通过诊断、干预,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和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教研业务指导小组,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并通过对教师现状的分析,在将教师划分层次的基础上,由学校出面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教研活动,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1.领导听评课汇总制度
  领导听评课是一项常规工作。其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状况,发现缺点,找出问题,并对全体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具有调研性和指导性的特点。为了克服领导听评课中存在的随意性较大、指导性不强的问题,我们制定了领导听评课汇总制度。一是所有学校领导(包括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要分别集中听一次课,听课对象是全体教师。学期初的集中听课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诊断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学期中的听课是为了了解教师落实措施情况,并进一步发现问题;学期末的听课主要是为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发展性评价,看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情况,为教师的业务考核提供依据。每次听课结束后,领导召集所有听课人员和授课教师召开汇总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谈感想、谈问题、找原因、提措施,集思广益,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二是学校校本教研业务指导小组要间周一次教学分析汇报会。学校要求业务指导小组成员每两周要听评课3~5节,在汇报会上,小组成员要介绍自己的听评课情况,汇报自己在近一两周的听评课中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帮助教师解决了哪些新问题、今后工作的思路与打算等。
  
  2.优秀教师示范课制度
  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指导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推广性听评课制度。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落实优秀教师示范课制度时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经验推广式。每学期初,各学科组分别找出一位优秀教师或者骨干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为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经验推广式的主要程序是:优秀教师授课——全体教师听课——领导教师评课——总结经验推广。二是主题推广式。所谓主题推广式示范课就是由学校校本教研业务指导小组在了解和调查的基础上,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课改的要求与理念,每学科每两个月推出一个有特定主题的示范课。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等。主题推广式的主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学习理论——集体备课——教师示范——总结规律——推广落实。
  
  3.上岗教师的跟踪听评课制度
  新上岗的教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二是由于学校合并重新变换教学学科的教师。对于这些教师我们提出了“半年适应,一年过关,三年成材”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建立了跟踪听评课制度。这一制度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校本教研业务指导小组的跟踪听评课制度。这一制度大致包括相关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岗前的了解性听课,主要在暑假进行。新安置的教师或改科的教师在假期要准备一节课,业务指导小组的成员参加评课,以了解该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基本能力,为指导培养规划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学期初的诊断性听课。通过诊断性听课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与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与帮助;第三阶段,学期中的反馈性听课,主要是了解这些教师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从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与帮助;第四阶段,学期末的评价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师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能力提高情况进行系统的了解与评价,并进一步发现问题,为教师今后的提高与发展找出方向与目标。二是学科组的跟踪听评课制度。对上岗教师,学校每人都安排了1~2名同学科的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随时可以对他们进行指导。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上岗教师的课,即时听课,即时反馈,即时指导,通过连续的解剖麻雀式的个案分析,帮助教师诊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调整、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样长时间、不间断的指导与帮助,使上岗教师快速适应教学的需要,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 微观探索,建立学科组教研制度
  
  学科组是学校教学的最基层单位,充分发挥学科组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使校本教研工作取得实效。为此,近年来,我们强化了学科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建立了一系列学科组教研制度。
  
  1.建立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
  首先,我们要求在每一学期初拿到新教材的时候,学科组全体教师要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自己所教年级教材进行整体分析,理解编者意图,疏通教材,找出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分析出教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教学计划。其次,在进行每个单元或训练组的教学前,学科组要进行集体备课,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式等进行整体的设计。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意见,写出单元或训练组备课提纲。第三,在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时,同一学科组成员要随时交流自己的备课体会、教学设计、教学心得等,对于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与研究,以起到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
  
  2.建立学科组说课制度
  说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制度,它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为此,我们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周至少要举行一次说课活动。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说教学目标;二是说教学内容;三是说教学过程;四是说教学策略。教师在说明“怎样教”的同时,也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也就是说明这样教的依据或好处。说课活动要紧扣教学进度,做到为教学服务。说课可以有说课讲稿,也可以采用说课提纲。教师的说课讲稿或提纲作为教案的一个部分,学校要统一检查。
  
  3.建立学科组同步研讨听评课制度
  建立学科组同步研讨听评课制度,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学科组进行同步新授课研究。例如语文教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我们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进度,同步举行公开课,学科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总结规律进行推广。二是组织学科组进行同步复习课研究。复习课同步研究一般在学期末教学任务结束时进行,主要研究本学科的复习方法,以提高复习效率。学科组同步研讨听评课制度的建立,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三、 立足自身,建立教师个人教研制度
  
  教研活动最后都要落实到教师个人身上,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效果,必须建立教师个人的教研制度。为此,我们重点建立了以下教师个人教研制度。
  
  1.建立教师互相听评课制度
  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互相自主听课不少于20节(学校和学科组组织的集体听评课除外)。在互相听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可以听本年级、本学科的课,也可以听其他年级、其他学科的课,主要目的在于集思广益,长善救失。互相听课中授课人与听课人要进行互相交流,授课人要谈自己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的好处,并谈谈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听课人要交流自己的所得、所感、所悟,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起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2.建立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
  教师外出学习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在过去教师外出学习经常是“当时感触很深,回来束之高阁”。为了把别人的经验切实地学到手,我们建立了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每一位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必须向学科组或全体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内容,并把外地的先进思想与方法,以课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全体教师上一节汇报课。这样教师有目的、带着任务去学习,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普遍提高,而且能将外面的先进经验及时介绍到本校,并付诸实践。
  
  3.建立教师教学实践反思制度
  教学实践反思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教师教学反思制度的建立。在反思内容上,我们不但强调经验反思,也强调教训反思,不仅强调理论反思,也强调实践反思,既强调前瞻性反思,也强调调节性反思和总结性反思;在反思形式上,不仅强调书面反思,也强调非书面反思,既强调集中反思,也强调即时反思。反思的结果可以以总结、案例、叙事和教学后记的形式出现,教师每学期的总结不少于2篇,案例不少于4篇,叙事研究不少于3次,教学后记附在教案中随时记录。总之,我们提倡教师一种反思意识,随时、随地、多种形式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