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拓展探究

作者:金启根




  一、 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相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品德与生活(社会)》中提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公民教育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公民教育指国家或社会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质和能力。将基础教育定位于公民教育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解放,一大进步。
  
  3.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但不是纯德育课程。在长期的德育过程中,我们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德育目标定位过高,脱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经验,造成学生不能用、不想用、不会用。因此,面向学生生活的综合性课程对驾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重要意义。
  
  二、 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途径
  
  1.问题或专题的综合性拓展
  在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中进行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基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而展开的。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讨论活动设计,大致有以下一些步骤。
  (1)讨论的准备。首先,必须确定是否应用讨论,教师为什么要采用。我们假设你对学生的目标是复习和扩展他们所学到的关于科技发展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阅读《科学画报》上一篇名为《科技时代》的幻想而获得的,从这部作品中,学生明确了科学家是怎样获得对恐龙、克隆、基因等的了解。因此,学生能对许多问题进行讨论。有一些是基本的、事实性的,如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它们生活在哪里?那时存在的恐龙种类有哪些?恐龙怎样生活……
  在为讨论准备时,学生的准备十分重要。你有必要提醒全班或者个人关于倾听、轮流、表述清晰、合理、进行慎重考虑等要求。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在电视上可能见过辩论会或新闻会见。因此,他们可能认为讨论就是在言辞上“打倒别人”,因此,让学生卷入到由优秀领导者组织的讨论中,使他们成为更有效的参与者。接下来,你需要思考以下角色:提出分组问题、安排座位、管理时间。如果你的学生对讨论还不熟悉,你就不得不扮演推动者、调控者的角色。当面对经验不足的学生小组时,你也许希望开展全班性的讨论,这样你就能对讨论进行较多的控制,如保持任务,提供公平的参与,确保每个人都享受到心理的安全感。在讨论中,如果学生更富有经验、更成熟时,你就可以扮演较少对学生进行支配与指挥的角色。
  (2)讨论的实施。确定了讨论的目的、学生的准备、你的角色、小组安排和时间性限制之后,也就做好实施的准备了。这个环节要掌握好讨论的指导原则:每人都应具有平等参与及发言的机会;鼓励你的同班同学加入;通过等待自己的顺序、与他们一样的参与,确保每个人都做出贡献;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和感受;尽可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所说和所感;意识你自己的知识和观点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一直保持在目标上,帮助他人也这样做;要温和而且优越,避免攻击和轻视你的同伴。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推动者、调控者、参与者、还是观察者、记录者,教师角色的有效表现是非常关键的。你尤其需要记住的是,这是学生讲述和谈论的时间;你的角色是鼓励学生的参与,评价讨论学生在认知或情感方面的进展水平。
  (3)结束总结。在适宜的时候,应该结束讨论。有时比预先计划早一点结束学生讨论是很合适的。例如,当讨论已经达到目的,或者当讨论没有达到其目的的时候,在参与者所可能提供的帮助下,你需要将学习整合起来。在这个阶段,与学生一起看看他们达到讨论目标的程度,指出他们需要到达哪里,也就是说,这次讨论是怎样与将来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2.主题学习的综合性拓展
  主题学习的综合性即为完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多种相关的学习活动及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品德与社会课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作为三种基本的学习形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组织形式。例如:针对学校食堂一次性饭盒的使用屡禁不止的现象,我校一位教师就作了这样的拓展。对于一次性饭盒的生产和回收问题,她让学生分别扮演饭店的老板、顾客、饭盒生产厂的厂长、垃圾回收站的工人、环保专业人士等,然后模拟一次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各个角色从自己的立场阐述对一次性饭盒的看法。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和旁观的学生,从这一活动中都可以了解这个简单的环境问题涉及到的多方面关系,进而也知道,如果要彻底解决一次性饭盒的污染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否则再好的改善措施都难以取得实效。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中,不再是“满堂灌”的教学,而是在活动中融合调查、访问、资料收集、集体研讨交流等学习方法。
  
  3.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拓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并行的学科都独立承担各自的课程功能,但相互之间仍有交叉,这种交叉是必然的。有交叉就有重复,为合理配置课程资源,在重复之中寻求学科间的融合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总之,教师不仅要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环境,还要综合各学科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为生活增添色彩,并且注重对活动的反馈和交流。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为拓宽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空间和渠道打开一扇扇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茂聪主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 张茂聪,李成泉.品德与社会倡导哪些新的课程理念.山东教育科研,2002.
  [4] 王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
  [5] 彭阳,林光耀主编.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施指南.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