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谈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
作者:杨宇辉 朱晓凤
所谓“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其一是弄清题目内容,其二是理解题目列举的数量关系。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根本保证,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虽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经常拿出来讨论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在实际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一、 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通过读题,让学生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
例如:某车间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作94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少12人,原来甲乙两班各有工人多少人?
通过读题,使学生知道:这题讲的是车间内部两个班组工人数的调整(从乙班调人到甲班),工人总数不变,要求原来两班各有工人多少人。
二、 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清数量关系的习惯
抓住重点字词句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看到“多”或“少”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哪个大哪个小,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或是求相差数。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再如看到“分率”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是单位“1”等等。用这样的方法审题,不仅把题意真正弄清楚了,而且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示意图的习惯
示意图比较具体形象,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在教学中,通常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讲图,或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等。虽然画线段图已经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还是坚持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避免教师把图画好后让学生看的现象,变“挽着学生走”为“让学生自己走”。
例如:沧海渔业一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当学生对题目内容、条件、问题初步了解之后,我是这样边讲解边画图的:
师:这道题把谁看作单位“1”。
生:五月份捕鱼吨数。
师:请同学们画出一条线段表明五月份捕鱼吨数是单位“1”。
师:如果六月份捕鱼吨数和五月份同样多,怎么样画出一条线段?
生:和表示五月份捕鱼吨数的线段同样长。
师:题目是说六月份捕鱼和五月份同样多吗?
生:不是。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线段不能一样长。
师:接着画1/4,这里的1/4以什么为标准?画多长呢?
生:以五月份的为标准,再画它的1/4长。
接着让学生把表示“五月份”的那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用尺量出它的1份那么长,接着画在“六月份”的那条线段后,标出“比五月份多1/4”,最后,标出问题。
题中“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1/4”这个句子,比较难理解,学生往往搞不清楚这个1/4是哪个数量的1/4,现在通过作图过程的展示,审清了题意。
四、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弄清每个条件时,我都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了题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启发学生动手动脑。我还习惯于提问,相邻的两个条件有无联系,它和问题有无直接关系。最后我还要询问能否看出整个应用题由哪几个简单应用题组成的。
例如: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教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审题:
师:这道题说的什么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生:是根据黄气球和红气球的个数计算花气球个数的事,没有没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师:题目给了几个条件?问题是什么?
生:题目给了3个条件,1个问题。
师: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第一个条件是有黄气球17个。
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看后你能想到些什么?
生:第二个条件是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第二个条件与第一个条件关系密切。我想,用黄气球的个数减去9就可求出红气球的个数。
师:第三个条件是什么?看到第三个条件你又想到什么?
生甲: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
生乙:用红气球的个数作标准,花气球的个数与它比较,是它的3倍数。
生丙:第三个条件与第二个条件没有直接关系。
生丁:第三个条件与第一个条件也没有直接关系。
师:求花气球的个数,你是怎样思考的呢?
生:这道题从条件到问题推想容易,从问题到条件推想比较难。
师:你能看出这道题中含有哪几个简单应用题吗?
生:含有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个简单应用题。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