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实效性的策略

作者:郭小平




  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课看似环环相扣,师生互动频繁,知识面到位,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师也很满意。但课后留给学生积淀下来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却不太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热情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在特定的“境”中产生积极的“情”。
  教学片断:
  师:小明有一个月饼吃了它的1/4,小红也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月饼,她想比小明多吃一点,小明应该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生:2/4、3/4、1/2、1/3 ……。
  师:你们的意见是否正确呢?你们有没有办法说服别人。请大家选择一个或两个分数与1/4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材料袋中的材料(有纸片、线段图、线团等)来说明。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在汇报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了1/4大于1/2,因为这个长方形的1/4比小正方形的1/2大。
  师:其它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不停地争论,各说各的道理。(大约过了3分钟)
  师:1大还是2大。
  生:当然是2大
  师:1元大还是2角大
  生:1元大
  师:为什么?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很高兴地说):比较时单位要统一。
  ……
  片断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并提出“你们有没有办法说服别人?”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参与的积极性。在小组活动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范围的交流又为大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维材料。
  
  二、 关注生成问题,产生思维碰撞
  
  教师在预设时,要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要鼓励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同时老师要学会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关注儿童生活,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进程,甚至课堂结构。
  教学片断: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在教《圆的认识》时,当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圆,并会用圆规画圆,如果老师不让你们使用圆规,你能画一个圆吗?
  生1:用手夹着两支笔,一支扎在纸上,另一支在纸上用手旋转一周就可以了。
  生2:也可以这样,右手夹着两支笔不动,左手把纸旋转一周就可以。
  师:如果体育老师让你们在操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圆,应该怎么办?
  生3: 两人拉紧一根绳子,一人站在那里做圆心,另一人旋转一圈。
  生4:老师,不用两人,我一人就行,我站在操场上用竹竿扫一圈就成了。
  师:如果要求画的圆再大一些,比方说在一个城市的外围修一条圆形公路应该怎么画出个圆呢?
  生5:我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放一台无线电发报机,在城市的边沿放一辆坦克,发报机不断给坦克发放信号,开坦克的人根据信号的强弱开动坦克,画一圆。
  (马上就有学生反对,说遇到河流、建筑怎么办)
  生6:把坦克换成飞机,飞机边飞边撒石灰。
  (多个学生反对,有的说石灰不到地面就看不见了,有的说会污染环境)
  (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名学生举起了手)
  生7:先找一张城市交通地图,用圆规在上面画一个圆,凡是圆上所碰到的建筑物都写上“拆”,碰到河流就架桥,这样就行了。
  刘老师没有止步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将教材的要求视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点,通过层层设问,一次又一次激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面对一次比一次大的“圆”,学生将已有的画圆方法与新的情境相沟通,通过集体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新的画圆的方法。这一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三、 鼓励学生质疑,激励求异思维
  
  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推动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诱发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片断:
  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沉默约半分钟之后,一个同学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不仅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而且使教师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呢?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教师的“灵感”迸发出来。
  师:(语调缓慢,若有所思地)嗯,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看很有研究价值。现在就让大家来说说,笔算退位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呢?
  生1:不能!
  生2:能!
  师:那是为什么?
  生1:因为书上说了,要从个位减起。
  生2:我看可以!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可以吗?
  生2:……
  师:好,那就让我们以黑板上刚才大家做过的三道题为例,一起来研究一下,到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
  ……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当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时,教师没有回避、应付、推诿,甚至置之不理,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经历、体验“从高位减起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土壤。
  
  四、 夯实基础知识,掌握思维方法
  
  要培养学生灵活的头脑和多变的思维,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掌握一些思考问题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如果学生能够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灵活运用知识,则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
  教学片断: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片断。
  (1)给出问题: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放手让学生猜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3)交流各个小组拼成的图形(如下图),想想: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
  
  (4)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5)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
  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新发现的过程,教师挖掘了其间的思想内核,将教学过程组织成了学生感受转化思想的过程。最后的“想一想”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将刚才探索活动中的转化思想呈现了出来,让学生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得到了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