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例谈组诗教学的“组诗”方式
作者:蔡海鹏
一、串连式
将几首诗连起来一首一首逐个解读、讲解,就是“串连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随便拿几首诗连起来都可以,“串连”的关键在于如何很好地“连”。要把几首古诗很好地连起来,就要找到一根“线”,然后像“彩线穿珠”一样将几首诗串起来,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整体。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两堂课或许能给我们以启发:
1.以主题为“线”
将反映同一主题的几首诗连在一起,相同的主题就像一根丝线一样将几首诗串成了一条“诗的项链”。
孙双金老师曾上过一堂《送别组诗》,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四首古诗。针对教学内容,孙老师采用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采取“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一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的步骤,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孙老师分别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一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两首诗的意思,并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是“以目相送”,《别董大》一诗中,诗人是“以话相送”。在学完前三首诗后,孙老师让学生根据译文自学《渭城曲》,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诗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孙老师启发学生总结,“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都是诗人“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最后的总结,使四首诗歌浑然一体,学生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类诗歌的理解,进而领会了这类诗歌的表达方式。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思乡”为主题组诗,以“母爱”为主题组诗,等等。
2.以诗人为“线”
大凡有成就的诗人,他们的创作都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他们自身也有着显明的个性,我们将同一诗人的几首诗连在一起,这样围绕同一诗人组诗的方式就是以诗人为“线”。
孙双金老师所执教的古诗欣赏课《走近李白》就是这种以“诗人”为线的典型课例。《走近李白》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李白是仙”,第二课时讲“李白是人”,下面我们以第一课时为例,谈谈孙老师是如何以诗人为线的。
上课伊始,孙老师由“仙”字引入,问学生是否羡慕仙人,为什么,然后揭示课题《走近李白》。接着,出示杜甫的《饮中八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并讲述这首诗包含的一个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出“李白是酒仙”。然后,以“李白仅仅是酒仙吗?”一句作为过渡,组织学生学习李白的诗歌,首先学习《望庐山瀑布》,通过诵读、质疑、解句、欣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之奇特,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教者又以讲故事的方式穿插了与李白同时代的一位诗人徐凝写的《望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以及苏东坡看了李白与徐凝的同题诗后所写的《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李白的那种超凡的想象与气魄。接着,教者又组织学生补充学习李白的另外两首诗《秋浦歌》与《夜宿山寺》,进一步体会李白想象之浪漫,文采之奇崛。最后,孙老师又讲了李白的另一个故事:
有一次,李白去湖州一家酒楼上独自饮酒,酒醉之后,就一人高声歌唱,引来不少看热闹的人。这时,湖州司马路过此地,问道:“酒楼高歌者是谁?”李白听后,用诗答曰:“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至此,李白的那种高傲、浪漫、洒脱的气质呼之欲出,师生归纳出“李白是诗仙”自然水到渠成了。
像这样以诗人(诗人的个性特点)为“线”进行组诗教学,我们可以生成许多的专题,如“杜甫专题”、“王维专题”、“孟浩然专题”等等,如此这般,学生的收获可谓大矣!
二、整合式
如果说,“串连式”是引领学生将一组诗逐个进行解读欣赏的话,那么,“整合式”就是在把准诗与诗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性”的基础上,将几首诗一并呈现给学生,通过互相比照,互相映衬,合分有致地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领悟一组诗的深刻内涵。
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的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荣获一等奖,他的这堂课就是一堂典型的“整合式”组诗教学课。
王老师所教的两首诗是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林升的《题临安邸》。这两首诗虽然作者不同,内容有异,但却有着“共通”的“内核”,这个“核”就是两位诗人共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正因为王自文老师抓住了两首诗共同的情感基调,才使得“整合”成为可能。综观王老师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首先是整体通读,把握诗情。上课伊始,教者让学生自由读两首古诗,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说说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一环节将两首诗和盘托出一同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比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整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是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在这一环节,教者引领学生分别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教者采用听音效展开想象、有感情朗读、讨论点拨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切感受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与两位诗人产生共鸣。
第三是整体参读,体察诗蕴。我认为这是“整合式”组诗教学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教者首先启发学生,当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当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交替互读两首古诗,让学生在互读中感悟到两首诗虽然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却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王自文老师的这堂课让笔者感悟到,“整合式”组诗的教学关键是要找到可以“整合”的“点”,同时,在“整合”的过程中并非要至始至终“合”,也可以有必要的“分”,但“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在“合——分——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古诗,感悟古诗,不断加深对所学古诗的理解。
三、链接式
“链接”是一个网络术语,我想借用来作为组诗教学的一种“组诗”方式。在教学主体诗歌的过程中,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主体诗歌而辅助介绍一些诗歌,参读一些诗歌,这种组诗方式就可称为“链接式”。
从“链接”时间看,可以在导入新课时链接,可以在课中链接,也可以在课末链接。浙江永嘉县外国语实验小学的李晓瑜老师在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在导入新课时链接了李白的《静夜思》。教者先配乐朗诵《静夜思》,然后让学生和着音乐齐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接着,教者由“思乡”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最后自然揭示出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安徽省合肥市永红路小学的黄克凤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在课末链接出示田园诗词《四时田园杂兴》、《村居》、《山居秋瞑》、《过故人庄》,学生通过朗读欣赏,进一步感悟到田园诗词的魅力。
从“链接”方式看,可以由主题切入链接,也可由诗人切入链接。如王自文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就由主题内容切入,参读了陆游的另一首诗《示儿》,让学生从时空的比照上,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通过诗人链接的例子也不少。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的李怀源老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时,就以诗人为线,链接欣赏了杜甫的《饮中八仙》、李白的《赠孟浩然》、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王维的《送别孟浩然》、《哭孟浩然》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的理解。
当然,最后我要说的是,“串连式”、“整合式”、“链接式”这三种“组诗”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从教学需要出发,灵活组合应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