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从正确的结果开始探寻”亦为教学好方法
作者:徐英飞
我们都知道百分数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一直以来也没有好的方法,直到现在,教法上的探讨还是颇多,单就比较简单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浙教版第十一册P13)的教学,就让许多教师犯难(因为实在是难以向学生道清、说明哪个量是单位“1”),于是就教给学生死的一招:拼命记住“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然后用相差数除以单位“1”的量,至于为何“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为何要用相差数除以单位“1”的量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就连书本第13页上的说明也同样未必能让学生弄个明白。例题是这样的:“一个蔬菜基地第一季度收蔬菜30万千克,第二季度收蔬菜39万千克。第二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百分之几?第一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二季度少百分之几?”说明是这样的:“想:求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产百分之几,就是求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加的产量是第一季度产量的百分之几。求第一季度比第二季度少百分之几,就是求第一季度比第二季度少的产量是第二季度产量的百分之几。”而这样的说明并没有把真正的原理展现出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死板的公式。粗看起来(套用一下)似乎还挺管用,殊不知这是极度地扼杀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一旦题型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了。那么针对这一内容,具体该怎样展开呢?
一、教师首先应该做好的任务
1.使学生明白:要求百分之几当先求几分之几。2.改编例题。将例题改编成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数字比较小的应用题。(利于理解题意,便于画线段图分析。)如:小明有8支铅笔,小红有5支铅笔。小红比小明少几分之几?小明比小红多几分之几?3.8支铅笔可以看作8份,5支铅笔可以看作5份。4.确定“什么是标准量”要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去感悟,而绝不提诸如:“比”字后面的量是“标准量”,是单位“1”等死搬硬套的话。下面是谈话记录:
◆师:你知道你比校外的一棵树要高还是要矮吗?
生:不知道?
师:为什么?
生:因为树的高度不知道。
师:如果知道了呢?
生:这样就能比了,而且还可以知道比较后的结果。
◆师:那你们知道比姚明要高还是要矮呢?
生:知道。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知道姚明长得很高,所以我们个个都比他矮。
◆师:你知道你下次的考试成绩比班长好还是要差呢?
◆师:你知道你比某某同学要重还是要轻呢?
◆师: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要跟别人比,首先得知道对方的底细,一旦对方情况定下,结果也就知道了,否则这个比较就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在比较时,心中一定要有个衡量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对方。
二、新课片断
1.出示例题:小明有8支铅笔,小红有5支铅笔。小红比小明少几分之几?小明比小红多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尝试完成第一个问题。3.汇报结果,教师逐一板书。4.根据汇报定下正确的结果3/8(3/8=0.375=37.5%)。
意图:因为不同的学生都在努力地尝试,所以肯定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到底对不对,现在老师定下了正确的结果,那么错的同学就明确了改进的方向,对的同学也就能早点确信自己了。
5.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探寻3/8的来源,以下是整理所得。
师:你认为3/8是怎么得到的?
生:(通过思考、交流、补充)3/8就相当于是8份中的3份,3是指小红比小明少的支数,可通过8减5得到,可以看作3份;8是指小明的铅笔支数,可以把它看作8份。因此“小红比小明少几分之几”就相当于是“小红比小明少的支数占小明的几分之几”。(可见“小红比小明少的支数占小明的几分之几”这句话是通过3/8来推导得到的。)
可这句话又怎么来理解呢?
(1)组织学生画线段图(由于数字比较小,展现起来比较容易)。因为有了先前的谈话,所以学生很容易地就想到要把“小明的铅笔支数”看作标准量,因此画线段图时应当先画小明的铅笔支数。
(2)根据线段图试想:当小红比小明少了1支(即1份)时,就相当于少了8份中的1份,即少1/8;当小红比小明少了2支(即2份)时,就相当于少了8份中的2份,即少2/8;而当少了3支时就相当于是少了8份中的3份,即少3/8。(至此,学生应该已能够明白3/8的由来及其中的原理了。)
(3)组织学生把化成百分数37.5%。笔者认为真正的解答过程应当是先有分数再有除法算式,8-5/8=(8-5)÷8=3÷8=0.375=37.5%。
自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果教师只是直接把方法传授给学生,比如先告诉学生“比”字后面的是标准量,然后再用相差数去除以这个标准量,那么基本上2分钟搞定,但这样的教学能行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告诉而是引领,引领学生经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否认教师在开始时作了告诉,但这告诉的只是一个结果,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有目的地去探寻,从而经历一个生根、发芽、开花的过程。“从正确的结果开始探寻”能让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许多学生在最后都会欣慰地感叹到:哦!原来如此啊!它就像警察破案一样。
6、同理完成第二个问题。
7、转化到数字比较繁的应用题(如书本上例题、练习等)。
8、小结方法。
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是能落实先进教学理念的、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就是好方法。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核问心题是要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从正确的结果开始探寻”就是一种好方法。第一,因为告知的是结果而不是方法,所以知识的探究性依然极强。第二,因为有了结果,所以探究就有了方向,这为人人都能积极参与提供了可能性。第三,因为有了参与,所以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保障。再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当学生举例说圆的时候,教师就可加以肯定“对,这就是圆!”接着让学生探究圆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在得到圆的过程中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新发现。
所以说,“从正确的结果开始探寻”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针对于一些较难题目,它就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只要教师能根据实际的情况,敢于大胆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就行。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