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运用“五种”策略,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作者:李其进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活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
  1.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教材,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教材,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是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
  2.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操作情境,趋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三、“做”数学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制作的圆片和纸片上的圆形,让学生去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会产生认知冲突:硬纸做的圆可用滚动或细绳测量它的周长,软布做的圆却不能这样测,怎么办?新的矛盾诱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的测量方法,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探索,得出可以用折叠的方法来测量。但对画在纸上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意识到仅用现有的测量方法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迫使学生自然转入更周密的探索之中,寻找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整个“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
  
  四、学会学习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和转化问题使它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如讲能被2整除的数,我先出示:第一,找出2的倍数;第二,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第三,说说什么样的数能被2整除。然后再让学生明确两个问题:没写出的2的倍数个位上是否也是0、2、4、6、8呢?其它数位上有没有特征?在学生加以验证的同时,也就概括出规律。经过测试,结果令人满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服务于学生,做到了有的放矢,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激励评价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如:“这是我所听到的最有新意的见解”,“这一点很有趣,不同凡响”,“这个观点与某某同学有一定联系,但更深入一步”,“这个看法很独特,你能进一步解释一下吗?”“你举的例子很生动”,“你提的问题很好,说明你动脑筋了”,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发言各有各的价值,从而发现自身闪光点,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基础上,愉快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例如,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上黑板演示,在订正时,我先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自我评价一下自己做得如何,哪里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使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促使其改进不足。
  3.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如:“这题你结果错了,但是思路却很清楚,前半部分答的很好,关键是你粗心大意,中间的步骤算错了,以后要细心,你自己再算一遍,然后把答案和老师的核对一下,看看是否对了,好吗?”这样的评价不是单单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而是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学生需努力的方向,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也是一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