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校长可读的几个故事
作者:齐美利 于爱华
一位官员微服私访,看见一个农夫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地头,牛到一旁去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官员奇怪地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跟我说话呢?”农夫答道:“牛虽然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说,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和声音中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的。”
每名教师对身边人的评价都是十分敏感的,特别是对领导的评价他们更在意。领导一句温馨的话、一句中肯的表扬就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刘墉先生曾说过:“聪明的领导人都知道,对属下平凡事务的小小赞美与关怀,所获得的效果,常超过大量物质的给予。因为领导者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下位的人却常视为生活的全部;领导者略略的关怀,属下却能觉得自己被重视;领导者几句话的称赞,至少能成为最高的荣誉。”而校长一句不恰当的气话、一个不屑一顾的眼神、一个令人厌恶的手势都可能会毁灭教师的一个希望,造成工作的被动,甚至给教师带来终身难以愈合的创伤。
一个学校中总会有些“不够优秀的教师”,面对这些教师,校长一定要“态度和蔼而又友善地开导”,把声音放轻些,轻些,再轻些,切不可狂风暴雨、讽刺挖苦式地批评,那样会使“不够优秀的牛心里难过”。
故事二、弥勒佛和韦陀的故事
拜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相迎,而在他的北边,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往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掌管账务,所以经常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因此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两人分工合作,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人的成长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一个人诸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有所长和所短,有优点和缺点。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一定要承认差异,做到知人善任、量才使用、用其所长和人尽其才。
用其所长,就要按照教职工各自的专业特长安排适当的工作,使它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在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上,积极主动,热情满怀地工作,以达到自我实现。学校领导是否能够知人善任,直接影响到人的“感情”。情感激励切忌任人唯亲,把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委以重任。对于工作中的“能人”,应充分让其释放能量,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如有的在教研上有专长,可安排其担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有的教学过硬,可安排在毕业班把关;有的善于管理,可让其做班主任,充分施展才华。在用人问题上,要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胆识和魄力,让其大胆工作,发现取得成绩,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领导要有宽广的胸怀,同志在工作中走了弯路、出现了问题不要动辄训斥,要帮助其寻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揽过。这样,教职工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学校出力流汗,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工作效能。
故事三、校长爬行上班的故事
美国犹他州的一位小学校长在学期开始时与全校师生打赌:如果全校师生能在11月9日前读完15万页书,他会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从此,全校师生疯狂读书,结果在9日前,全校师生真的读完了15万页书。最终校长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那一天校长真的爬了1.6公里雪路,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手套磨破了5副。这位校长爬到学校时,等待他的是全校师生的夹道欢迎,以及孩子蜂拥而上的拥抱和热吻……
现在有的校长为了刻意维护所谓的尊严,让广大师生对其敬之畏之,平日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冷若冰霜,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个故事,让人看到了这位校长性情中真实的一面,它给我们那些好摆官架的校长的启发是深刻的: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位真切、实在、自然的“常人”,丝毫没必要矫揉造作和伪装;保持一颗平常心,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些平易近人,做师生的良师益友,更做师生的知心大哥或知心大姐;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师生的距离,赢得他们的信赖和真爱。
故事四、农田里的石头
有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以来横亘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已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一天在又一把犁头被打坏之后,老农终于下决心要挖出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他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打碎,清出地里。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来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
学校管理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问题面前,校长应纠正“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思想,不能讳疾忌医或拖延了事,不能等问题造成巨大损失后,才想办法去解决,而应抓住苗头,及时调查,追根溯源,及早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故事五、三个县令与柳、梅、竹
某公爱柳,尝谓人曰:“‘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此何等景致!”及为县令,遍伐杂树,以柳易之。任满职迁,继任者恶柳而好梅,曰:“柳无风骨,岂若梅之耐寒也。况‘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胜似‘江上柳如烟’。”乃伐柳易梅。又三年,新官莅任,曰:“梅固耐寒,未若竹之常青也。”此公有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又令伐梅种竹。
三个县令分别喜爱柳、梅、竹,本无可非议,但是,他们作为地方长官,只顾自己的喜好,不顾百姓的感受,利用手中的权力,强行“遍伐其他”,只栽自己喜欢的树木就是瞎指挥,是劳民伤财了。现实生活中,像三个县令这样的校长也大有人在。在他们所领导的学校中,校长的喜好就是学校的“个性”,就是学校的“特色”,作为学校校训或者说是校长办学理念的各种口号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按理说,校训也好,办学理念也罢,它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学校校风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应该来源于学校教育传统的积淀。像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等等,都是经过了多少代人艰苦努力而凝练成的,几乎多少年来都没有变过。但是,如今,我们有多少校长上任后肯采用前任留下的办学理念呢?不把前任的东西摒弃了,怎么能显示出改革的气魄?不把前任的东西推翻了,怎么能说明你在积极创新?难怪有人说:“一任新校长,一个新口号,一个新理念。”
学校要发展,必须有鼓舞人心而又紧跟时代的校训或办学理念。但是,学校的校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和风格作铺垫。要做好教育工作,需要凭借原有的基础,继承光荣的传统,发扬已有的风格。当然,继承传统也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好的东西。我们常说的发展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是这个意思。“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是把前人打翻,更不是对前人全盘否定!
总之,学校的发展,不可以校长的喜好代替学校的特色,不可一味地为了求新而摒弃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有成长的根基。如此,学校的发展才有活力,才有后劲,特色才会鲜明。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