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给传统游戏注入文化
作者:徐小娟
人的身体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课间开展适当的体育游戏,调节学生身心,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游戏大多是单一的运动,对孩子们缺乏吸引力。我为课间活动的贫乏而忧虑。为此,我作了深入的探索、大胆的创新——给传统游戏注入文化,极为有效地改变了课间活动的现状。
一、 游戏中文化的内容
由于时间的约束、场地的限制,丢手绢、贴烧饼、老鹰捉小鸡等中型游戏并不适合在课间开展。因此,课间活动应该选择规模不大而且容易开展、形式生动而且情趣盎然、强度适中而且不太激烈的游戏项目,让孩子在运动中得到适当快乐的休息,所以,游戏中的文化元素必须琅琅上口。
课间游戏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都会玩,必须具有普及性,可见,游戏中的文化应当是孩子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元素。
在这些适合的元素中,诗词童谣、三字经、成语歌等,理所应当成为首选。
二、 游戏中文化的呈现
两三个人就能玩得开的小型游戏在课间活动中比较实用,像跳房子、猜拳、马兰花……它们基本上是重复某些相同的动作,如拍手、跳、踢等等,简单轻松。游戏中的文化内容,就可以应和着运动节奏诵读出来。
例如“拍手”游戏,原本是伴随着自我击掌、相互击掌来交替进行,念着这样的童谣:
这么一来,孩子们在轻快的运动当中增强了身体素质,在有节奏的诵读当中发展了文化素质,形成了语文课程与运动游戏、课内学习与课间调节的有效链接,寓教于乐,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 游戏中文化的来源
1.语文教材的歌谣——趣化课程文化
诗歌、谚语、成语、三字经,这些课本中原本静止、枯燥的文字,通过活泼有趣的游戏,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成为了语文课程学习的趣味性的巩固,学生不用因为文化学习的需要而再去刻“苦”“背”诵了。因为游戏中的诵读,给背诵裹上了趣味的“糖衣”,乐在其中。
2.《课标》推荐的诗文——传承民族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散发着翰墨浓香。优秀的作品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更是语言的典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并且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的推荐篇目。孩子们在诵读、体验、领悟内容后,在游戏中诵读出来,可以同时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3.课外读物的作品——充实现代文化
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当今时代,各种传媒承载着丰富的信息纷至沓来。我们不难发现,各种儿童读物中的现代歌谣,有的直白描述,展现简明形象;有的风趣诙谐,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折射现实,富有时代气息:有的发人深省,熏陶提升思想。当我们把这些儿童诗、童谣等注入游戏中时,就意味着把更多的孩子引向了更广泛的课外阅读中,让他们尽情畅游书海、享受书香。
4.民间流传的歌谣——传播乡土文化
民间文化在生活中萌芽,在生活中传播。其中,谚语富有节奏感,最适合诵读。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它们内容丰富,有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有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有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还有的是歇后语和俗语。
我们如皋是有名的“长寿之乡”,长寿谚语广为人知。仅以长寿食品萝卜为传诵对象的,就有“如皋萝卜赛雪梨”,“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及如皋萝卜皮”,“萝卜干,咯嘣脆,嚼啊嚼啊嚼到百十岁”,“萝卜响,咯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激励孩子们主动地去搜集,积极地诵读,既能为游戏增添生活情趣,又可以为民谚的流传拓展渠道。
5.孩子的文学创作——挖掘智能文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孩子的文学创作,将进一步丰富游戏中的文化,使它更鲜活。多彩的生活,常常让孩子们有很多感触,需要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季节时令转换中春的温情、夏的热烈、秋的宁静、冬的深沉,可能在游戏时吟诵:身边熟悉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也会在游戏时赞美;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乐所忧,同样可以在游戏中抒发。这样的创作,萌发于灵机一动,富有生气;出自于内心热情,积极主动;来源于儿童世界,充满童趣。
四、 文化游戏设计例举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每人便有了两个思想。同样的一个游戏,你在玩的时候诵读这段诗文,很可能就启发了我,想要诵读另一段。同样的一个文化元素,你在这个游戏中呈现,或许就激活了我的思维,想在另一个游戏中诵读出来。推出文化游戏,我鼓励孩子们积极投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把活动与文化进行合理而有创意的结合。且看几例:
1.拍——拍手歌
传统的“拍手歌”游戏:
过去,玩“拍手”游戏大都是交替拍手(自己两个手掌对击、两人相互对击)中机械重复地念着儿歌,比如:“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驾飞机……”日复一日,就让人觉得单调枯燥,失去了吸引力。
“文化”的“拍手歌”游戏:
文化型的拍手歌,随着自我击掌、相互击掌的交替进行,按节奏诵唱诗歌、童谣。因为是游戏,在开头和结束时适当加入开场白和结束语。比如:
听着听着,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自然而然地接着诵读出其他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诗歌,像《春雨》《咏柳》等等。诵读比赛的进行,使游戏富有挑战性,孩子们暗下决心增大阅读量,力争在下次的游戏中胜人一筹。
2.跑——追绳踩
传统的“追绳踩”游戏:
这是个很简单的小游戏。两个人玩石头剪子布,胜利的人拿住绳子的一头,另一头放在地上,一边往后退一边左右摆动绳子,另一个人跟着跑,追着踩绳子在地上的那头。游戏中,没有言语沟通,没有思维碰撞,只是发展了运动神经而已。
“文化”的“追绳踩”游戏:
加入文化后,这个游戏变得富有活力,就像这样念道:
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使大家情趣盎然,思维勃发中以一牵十,同类诗文从孩子们的心里喷涌而出,小嘴如数家珍,开心快乐,妙不可言。
3.跳——跳花篮
传统的“跳花篮”游戏:
“跳花篮”的玩法是,两人相对站定,一个人的左肩对另一个人的右肩,一个人的左腿抬起,另一个人是右腿抬起,相互勾起。两人单腿跳,转圈,边跳边念:跳、跳,跳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一、二、三……十。周而复始,谁会保持兴趣呢?
“文化”的“跳花篮”游戏:
文化介入进来,一边旋转跳一边有节奏地念自己喜欢的诗歌童谣,多美妙!
一二年级的学生接触汉字的书写不久,为牢记书写的重要性,时常巩固写字的要领,在游戏中就可以诵读这首《汉字谣》:
“跳花篮”游戏的动作以“跳”为主,活泼欢快,所以,介入其中的文化元素语句要简短,像上面的这首童谣,每句五个字,明快简洁,与运动节奏和谐一致,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玩过游戏两三个,举一反三如有神。孩子们踊跃参与,有效地促成了多样文化与游戏的链接,生成了很多智慧而富有情趣的游戏。有的孩子在给文化游戏命名时嵌入自己的姓名字眼,倍增自豪。
如上所述,给传统游戏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文化游戏”永葆活力。它赋予了游戏以创新内核,提升了游戏的文化品位,加强了游戏的思维碰撞,在愉悦孩子的身心、陶冶孩子的情操的同时开发了孩子的智能。文化与游戏的融合,促进了课间和课堂的链接,使课间活动成为课内学习的又一片营养地,又让课内学习成为课外活动的又一棵新苗。这样,课间活动与课内学习同生共存、相互促进,将思想性、娱乐性和智能性融为一体,兴起了新的游戏文化,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