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黄东军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之一就是“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即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生动、活泼、和谐的发展。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主体化,我们认为必须为学生提供目标、材料、情感、时空、方法等一系列保障。
  
  一、 学习目标保障
  
  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主动活泼的学离不开切合他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因为教学理论和实践表明,智力正常的学生,如果缺乏基本的学习目标与动力,教学条件再好,他们的主体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除了做到认知发展目标与非认知发展目标、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既定性目标与动态性目标的有机统一外,更要做到教材“本”位目标、教师“教”位目标与学生“主”位目标的有机统一。第一方面教师设计教案时进行“换位思考”,即“学什么”,“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第二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想学到什么。”“准备怎样做?”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再组织学生小结评价有无达成目标。第三方面加强体验感悟,教师有意识让学生感悟到只有自己的积极参与,只有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是“引进门”、“指点路”,从而强化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及沿着目标攀登的自觉性。总之要通过提供学习目标保障,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并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究知识的前台,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 学习材料保障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现代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继承和记忆现成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传统的“维持性学习”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材料(文字的或实物的)保障。
  1.学习材料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基础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学而有用”、“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主动学、创造性学的动力。我们要从生活中提炼学习素材,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例如:教学“比例分配”时,出示一道生活情景题:3月份,新上岗的电工王师傅收电费,发现各家电度表数的和比总表的度数少,这下他着急了,他不知道怎么算这损耗大家才会满意。请大家帮帮忙,你觉得该怎么算。由于这是一个现实生活问题,对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工作有用,所以学生急于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也就学得主动。
  2.学习材料问题化
  “问题是科学思想的焦点,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就是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不应是现成的,只需理解和记忆的,而应是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以疑激趣,以疑引探。
  3.学习材料结构化
  有结构的材料重点突出,体系简约、明晰,便于联想,具有迁移、应用的活力,是构成研究性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向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可供学生自行探究的材料,给学生以指向性暗示。例如:教学《蜡烛熄灭了》时,为学生提供镊子、水、大小不同的杯子等材料,让学生思考并尝试“把点燃的蜡烛熄灭,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在有结构的材料的提示下想出了“用嘴吹、用书扇、用水浇、用镊子夹灯芯、用杯子罩”等方法,并且初步感知到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杯子大小、杯中空气多少有关,为后继学习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奠定了良好基础。
  4.学习材料生供化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材料的提供和组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供给材料,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任意说与“”为异分母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在其中任选一个与它相加或相减,进而讨论这几道题的解答共同点以及怎样转化等,这样教学内容得到开放,学生取得了练习自主权,练习的兴趣和功效都得到了提高。
  
  三、 学习情感保障
  
  情感是心理的基本动力系统,它对动机和生理驱动力(内驱力)能起加强和放大作用。课堂教学中融洽的师生情感、和谐的同学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尊重和平等”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也是融洽师生情感的首要条件。首先我们要承认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是现实的“这个世界”的人,尊重他们的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判断和意愿。其次,我们要相信学生,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巨大的潜能,每个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和付出努力都能成功。教学中教师要抛弃绝对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用亲切的目光、动情的话语、期待的神情……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师生的情感相互感染,同频共振。
  2.善于投入,善于自制
  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自己对科学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融入教学过程,通过语言、体态等传递给学生,移情于学生。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任何时候都不让消极的情绪、情感影响学生。
  3.注重合作,注重激励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创设条件,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小组学习(同质的和异质的小组学习,指定的和自由选择的小组学习等),让学生操作、讨论、交流,在相互合作中增进友谊。课堂教学时我们还要及时激励学生,当学生圆满解决问题时用真诚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真棒”、“很好”、“真会动脑筋”;当学生面对问题紧锁双眉时,则用“别急”、“慢慢想”、“你能行”等温柔体贴的话语并伴之以信任的目光;当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失败时则用“哪个环节有问题”、“如何改进”、“再试一试”等提示性语言并伴之以鼓励的目光;……以激励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 学习时空保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自主学习时空的保障,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留足自由选择的“时空”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讲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但从另一角度看,也说明学校的统一要求、统一约束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足自由选择的“时空”。首先,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统一约束。其次,要减少统一标准的影响范围,不过分强调标准思路、标准答案,并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多途径、多方法地解决问题。再次,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见解,教师要鼓励,并延迟评价,给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修正的“时间”和“空间”。
  2.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生独立的学习需要表现得更为强烈,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1)保证自主学习时间。一是控制教师的讲,一般一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操作、讨论、练习。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教学各环节的主人。例如:数学新知识学习时,我们一般采用“激趣明的─探究质疑─练习小结”的教学结构。
  (2)拓展自主学习空间。一方面注重从生活中“摄取”素材,把生活实际问题引进课堂。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入生活,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大自然中,在社区中观察、学习、实践。
  
  五、 学习方法保障
  
  学习离不开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更需要学习方法作技术支撑。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渗透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一是一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的渗透指导,诸如:阅读的方法策略、听讲的方法策略、记忆的方法策略、解题的方法策略等。二是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策略的渗透指导,如“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搜集事实─整理事实─分析事实”等。三是特殊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渗透指导,如整体把握策略、借助形象策略、顿悟策略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其主体性也就越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
  当然,实现教学过程主体化还必须有其他一系列保障,诸如:物质硬件保障、评价激励保障、模式创新保障等。总之,我们要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为学生素质的主动、活泼、全面、和谐发展做好各方面的保障与支撑。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