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家访中的三个“度”

作者:黄新村




  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联系的纽带,教师走访学生家庭,可以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可能会使家长和学生对老师产生不该有的误解。其实,如果教师在家访中讲究制度、风度和适度,很多误解是可以避免的。
  
  一、访而有格,家访学生有制度
  
  镜头一:“你凭什么要到我的家里去?东东的家你为什么不去?就因为他的表现好吗?”林林瞥了一眼同桌,愤怒地向班主任老师提出了质问。
  原来,林林最近沉溺于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去网吧。今天林林老毛病又犯了,老师一气之下在班上宣布:“今天放学后我跟着去你家!”没想到林林却不欢迎老师家访,并顶撞了老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僵持局面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家访未能形成制度。教师家访学生不能只是谁出了问题就走访谁,这种临时动议的片面的家访很难让学生接受,也不易让家长欢迎。老师家访的对象不仅是问题生,就是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也要定时家访。只有形成了教师家访制度,且只有按制度去家访,学生和家长才会欢迎,家访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急而不乱,遭遇尴尬有风度
  
  镜头二:“一天给他10元就行了!给20元太多啦!”老师据理力争。“不行的,他一天硬要20元!”家长也毫不示弱。随着这类似市面上的讨价还价声,场面有些紧张了,这是班主任关于宁宁的零用钱与家长之间的一番争论。正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老师,宁宁在学校吃不饱,他爸爸怕他饿着,已经承诺过他的,每天20元!”宁宁的妈妈终于发言了,场面出现了短暂的沉寂。“20元不变吧!”一旁的宁宁小声低嘀咕了一句,班主任老师有些不耐烦了,看了一眼宁宁,说:“只许你带10元进教室!”宁宁低下了头,老师失望而去。
  班主任满腹怨气:给孩子那么多的钱,岂不是害了他!家长太袒护孩子了!其实,在向家长提建议遭遇上述尴尬后,老师应该保持自己的风度,遇事不能急躁。要知道,与家长打交道也要发扬民主,民主就像一座搭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接心灵的桥就会越坚固。老师在家访时要把学生家长当成自家人,就必须改变自己习惯的“一言堂”的作风,就如何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与家长进行商量,语调不能生硬,不能急于求成。
  
  三、 尊重学生,汇报情况要适度
  
  镜头三:在夸夸其谈将近30分钟后,老师还在大谈特谈如今的孩子如何不好教,家长如何不给予配合。丰丰的爸爸终于忍不住了:“老师,你谈了这么多,我的孩子到底怎么啦?是不是又惹你生气啦?”老师又一五一十地开始汇报丰丰在校的表现。一旁始终沉默的丰丰突然站起来,恼怒地看了老师一眼:“我有那么差吗?”扔下这句话,丰丰扬长而去,留下了张口结舌的老师。
  这位老师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掉坏习惯去家访的,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为什么家长和学生不领情呢?这是因为老师没掌握好适度原则。如今的学生自尊心都比较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在家长面前,希望老师多说他们取得的进步,而不希望老师在家长面前告自己的状。而且,当犯了错误以后,学生们往往很快就会认识到,老师只要轻轻在学生家长面前一点拨,学生就会自觉去改正。所以,老师向家长汇报情况必须适度,切忌以偏概全,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更不要当面告学生的状。同时,教师在汇报情况时不去挖掘学生在学校的点滴进步,仅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就会引发家长的反感,以及学生对教师家访的恐惧。
  如果每位老师都能把握好制度、风度和适度,相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和谐。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