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上出自己精彩的常态语文课

作者:卢 谦




  常态课,指的是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它是相对于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而言的。课程改革以来,为了传播新理念,展示新成果,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示范课、观摩课、竞赛课活动,一批名师、新秀纷纷登场,由于一些人片面地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过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过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不少教师在课堂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的“课堂作秀”现象。有人说,现在公开课有两大特点:一是“千锤万凿出深山”,为了上好一堂完美的公开课,有的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这节课中,教案写了一次又一次,课试上了一遍又一遍,为了这一节课的完美,公开课越来越成为一些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越来越成为“无懈可击”的表演,越来越讲究精雕细琢……公开课课堂成了部分优秀教师或名师们展示风采的“T”型台;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多媒体课件画面精美,课堂上吹拉弹唱、记者招待会、电视访谈等形式繁多,课后延伸、深度拓展等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语文味”却越来越淡。
  相对于公开课、观摩课的热闹非凡,我们的常态课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所在学校曾多次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本人也多次听过一些曾在省市公开教学竞赛中获奖的青年教师的常态课,也曾多次参加市县的语文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可以说,当前常态课“涛声依旧”,用一位省级教研员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一篇文章中的话来说:“与课改前相比,并没有看到什么实质性变化,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只是以更隐蔽的方式潜藏在课堂教学中。”这不能不令人忧虑。语文课堂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常态课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构建“理想语文课堂”,我想,这里的“理想课堂”应该指的是语文常态课的课堂,而不是公开课的课堂。
  
  一、 当前语文常态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一学期能上几节公开课呢?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一学期又会有几次机会听教师上公开课呢?更多的是听老师的常态课。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常态课不用创设教学情境,不用认真设计练习,只要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大量练习……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这种所谓的“常态课”,没有情境的创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教师的激情,没有学生收获的喜悦和震撼,教师平平稳稳地教,学生平平常常地学,整个课堂波澜不惊,缺少了应有的精彩。如果说公开课是“盛宴”的话,那么常态课就是“家常菜”,家常菜就不需要制做精细一些吗?常态课也是如此。然而,当前的常态课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抄袭他人现成教案的现象。在一些推进集体备课的地区,由于集体备课的制度不完善,个别教师在集体备课前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甚至于一拿到基础教案就随便进入课堂。二是目标意识不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不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造成了语文教学“费时多,负担重,收效微”。三是课堂教学随意性大。由于常态课没有老师和领导来听课,自己上学生听,好坏只有学生和自己知道,有些老师显得比较自由,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如何做到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点评、引导恰如其分等就显得很随意。
  
  二、 语文常态课需向公开课学什么
  
  提倡上出自己精彩的常态课,是否就意味着全面否定公开课?是否公开课没有一点存在的价值?答案是否定的。公开课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教师们仍需以公开课的长处来弥补自己常态课的不足,那么,常态课需向公开课学习些什么呢?
   我觉得,首先要学习公开课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营造出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其次要学习公开课艺术揭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悬念与探究心理;第三要学习公开课如何加强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课题,让课堂的组织教学更为严密;第四要学习公开课如何运用形象、直观、经济的教学手段,避免课堂枯燥乏味、无波无澜;第五要学习公开课导入、点评、过渡、讲解的教学语言,为常态课注入有灵气的语言;另外,还要学习公开课的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资源,巧妙处理教材,进行适度拓展等。
  
  三、 怎样上出自己精彩的语文常态课
  
  那么,怎样上出自己精彩的语文常态课?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钻研教材需深入浅出。钻研教材,首先要在深入上下功夫,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领会、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如果说钻研教材一定要深刻、透彻,那么处理教材则要在浅出上做文章。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浅显易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学得轻松愉快,如何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如何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统一,这都需要艺术地处理教材、补充教材。我觉得,处理教材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其次要考虑到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三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备课前都能深入地钻研教材,又能浅出地处理教材,而且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那么他在上课时一定会游刃有余,精彩就会“如约而至”,迸发出动态生成的火花。
   2.语文课堂教学力求扎实、朴实、简单。一是语文课应上得扎实,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要主动讲解。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让语文学习真正实在起来。二是语文课应追求朴实。那种追求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的语文课终究不长久。我们应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如关于小组合作,是否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合作的成员是否在合作中有碰撞,而不仅仅是几个优秀的学生在撑场面。三是语文课堂要简单。这种“简”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我觉得,一堂简单的语文课教学内容须简约,做到合理裁剪,大胆取舍;教学过程求简化,力求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教学媒体要简便,为“我”所用,简单方便;教学语言应简洁,做到精练、简洁、准确、生动。
  3.让常态语文课堂充满情感、智慧。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交融,和谐共振。另外,我们的常态语文课堂不仅应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更应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语文课堂应是一种通过课文中的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真正的语文教育应饱含着智慧之爱,饱含着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语文课堂教学既要体现热爱和追求知识,更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语文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让文明积淀为人格。如一教师教学《麻雀》时的教学片断:
  师:当猎狗张大嘴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不顾身从树上冲下来,想救小麻雀,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老麻雀是白费工夫,它怎么救得了小麻雀?
  师: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老麻雀是自不量力,它可能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而且还可能搭上自己的性命。
  师:那么,当你遇到危险时,你不希望你爸爸妈妈来救你吗?
  生:当然希望。
  师:如果他们不来救你,你怎么想?
  生:我会想,爸爸妈妈真狠,平时都说爱我,关键时候不管我了。
  生:多么希望爸爸妈妈帮我一把啊,有父母的爱,我也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生:我认为老麻雀舍身救小麻雀,是爱自己孩子的行为,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死也值得。
  师:说得多有道理啊!
  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对老麻雀奋不顾身冲下去救小麻雀的这一“壮举”视为“白费工夫”,很显然,这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的主旨是相悖的。此时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想法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用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的方法,说说“如果是你遇到了危险,你希望爸爸妈妈来救你吗?”“如果不来救,心里又会怎么想?”,让学生置身其中,将心比心。学生很自然地感到原先想法的错误,感悟到老麻雀这样做的勇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了无痕迹,自然贴切,既纠正了孩子们的错误思路,又让学生的灵魂经过了一次洗礼,情感得到了熏陶和升华,既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让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培育。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