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巧设话题,促进个性化阅读

作者:董一红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引导对话与学生自主探究相得益彰的课堂。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道难题。笔者就教师怎样设置好话题,巧妙点拨,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进行了一点尝试,策略概要总结如下:
  
  一、 话题宜“覆盖面”宽且有趣味,以促进自主学习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语文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思想文化修养水平有限,不能够理解作品。因此,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即使有机会“阅读”,面对的往往不是课文本身,而是教师分析阐释咀嚼过的阅读,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教师的分析。其实质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学生丧失了“自我话语权”。在课堂教学中,以前是“满堂灌”,现在由“满堂灌”摇身一变而成的“满堂问”,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亲自接触、体验、感悟作品,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何来与作品的对话?何来个性化见解与创造性阅读?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逐渐失去自我,个性泯灭。
  笔者以为,老师的话题是需要的,但是要有较宽覆盖面,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只设计了一个话题: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不能画什么呢?(屏幕上诗旁边出现大片空白,准备边议边画)小学生年龄小,尤其喜欢形象直观的画画等形式,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有的说,从“独钓寒江雪”看出应该画雪;有的说,画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有的说,从“千山”看出要画很多山,“万径”告诉我们要画很多条小路,但随即有同学提出异议说,小路都被大雪覆盖了,应该不画出来……老师随着孩子们的回答不时在画面上添加有关事物。
  “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不能画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统揽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这样就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自己的心灵去抚摸作品,他们潜心读书,积极讨论,大胆交流着自己的见解,体现着发现者的愉悦,课堂上再没有老师支离破碎的问题、喋喋不休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阅读发现的兴奋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张了本,启了航!
  
  二、 话题宜“启发性”大而多角度,以开启发散思维
  
  众所周知,知识的更替是瞬息之事,而人的创新意识却终身受用,所以个性化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悟出点滴新意,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个性意识的培养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教学《江雪》这首诗,在学生疏通字词、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诗这幅画给了你什么感觉呢?”来进一步想象画面,体会诗意,为体悟诗情作铺垫。学生有的说,从独钓“寒江雪”的“雪”字、“千山鸟飞绝”等诗句中感觉到寒冷;有的说感觉到孤独……
  我没有满足于学生至此的个性化感悟,接着趁热打铁,继续启发引导发散思维:是啊,刚才,同学们从这幅画面中,感受到寒冷、孤独、寂静、凄美、空旷等等。不同的感受必然使我们对这个人和这件事的看法也不同,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最好能说说理由。孩子们小手如林,有的说,他很倔强,因为他在冰天雪地里独自钓鱼,我想,他钓不到鱼就不回家;有的说,他是个很独特的老头儿,大家都在家里取暖,只有他在冰天雪地里钓鱼……
  还记得以前教学《江雪》这首诗的情景,疏通诗句后,我直接让孩子结合资料谈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照本宣科,“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回答是那么干脆,那么直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真的体会到了吗?理解了吗?没有,他们传达的是参考资料的思想。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所以一首诗、一篇文章、一本书,作者在其中的所指总是有限的。但这种有限到了读者那里也会化为无限,由于读者与作者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读的人越多,累积的信息也越多,作者的本意也就趋向于无穷小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和读者的个性化阅读能使读者读出新意,看到作者自己也未必看到的好处。因此,个性化阅读要给学生突破作者的一致之思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为此,教师必须摈弃过去“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法,设计“启发性”较大多角度的话题,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自主的阅读,感受他们眼里的画面,读出他们心里的“蓑笠翁”,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拓展,个性化意识才能得到培养,阅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三、 话题宜“穿透力”强具探究性,以提高思维水平
  
  我们要认同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并在其浅层的阅读兴趣基础上,趁热打铁,设计“穿透力”较强的探究性的话题,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以唤起他们更高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
  《江雪》这首诗,有它独特的创作背景,有诗人特别的人生经历。如果不了解柳宗元,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学生就很难真正体会诗人那种凄清孤寂而又冷傲的心境。于是我给学生推荐了柳宗元的背景资料供阅读。
  了解了柳宗元的经历,学生从蓑笠翁的身上看到了柳宗元的影子,随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让学生思考:诗人心中的寒冷、孤独仅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雪带给他的吗?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感到寒冷和孤独?同学们有的说,还有那些当权者对他的要挟和陷害;有的说,他的母亲去世了,心爱的女儿也夭折了,亲人的离去,使他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有的说,他被贬到了永州,所以心也是冰凉的……我趁热打铁,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讨论:在这样的暴风雪面前,柳宗元没有退缩,从那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依然独钓的蓑笠翁身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学生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孤苦伶仃的柳宗元;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坚强不屈的柳宗元……至此,学生的认识不仅走向了深入,而且更加丰富了,超出了我们的预料,甚至是教学参考书所难以企及的。这“穿透力”较强的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探究性、创意性的解读文本,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读出了自己的见解,读出了自己的思考,提高了思维水平,这正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样深刻的认识,对学生将来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作品一定会有帮助。
  
  四、 话题宜“空白度”大而多解性,以链接个性读写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开放的“召唤式”结构,其蕴含的空白本身就具有多解性。《江雪》也不例外。在学生体会到柳宗元的形象之后,我抓住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一多解性的空白点,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蓑笠翁无言的独钓,包含了柳宗元的千言万语,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有话要对谁说?说些什么呢?此时,孩子们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有的想对老百姓说,有的想对那些当权者说……他们是这样写的:我想对当权者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可不是懦夫。当权者你们不该贬我的官,我可是好样的,我不会被挫折打倒,我一定要为百姓造福,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有的写道:我想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坚持才会胜利,人生道路上难免会有困难和挫折,我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的,我会坚持我的理想……
  每一个读者的生活经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不相同的,并且阅读时读者都是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场上,以特定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文本,“假如你就是柳宗元,有话要对谁说,说些什么呢?”这个话题正是抓住了“空白度”较大的地方设计了多解性话题,促使学生不仅完成了角色转换,而且使学生有尽情发挥的天地,引领学生以特定的视角去写出个性。
  因此,教师应设法找到“空白度”较大的地方设计多解性话题,给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转换角色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学生角色”,走进文本,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情感距离、心理距离,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意见,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现个性化读写的链接。
  最后再归纳出一些方法性的东西:从《江雪》这首诗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也了解了诗人不屈的志向,诗人用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志向,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诗言志”。“诗中有画、诗言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特点,我们读诗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去体会。课堂上进行这样的话题设置和方法总结,对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探究和个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之,精彩的个性化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以上是我对教师预设过程巧设话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点思考。教师有职责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垦文本处女地的教学场,并给予学生以智者的点拨和情绪的激励,然后放手让他们深入文本世界,用他们自己的心智去体悟、解读作者用文字向世界的告白。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