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校本课程开设的“三字经”

作者:殷千枝




  四年来,有好几次机会到外地的一些学校去参加“校本课程”的研讨会。与会者普遍反映,校本课程有名无实,或挂着校本课程上语数,或挂着校本课程上活动课,甚至没有开设校本课程。深层的原因是校本课程缺乏教材,师资不足,设备短缺,管理困难。针对这种现状,下面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探索,及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体会,谈几点对策。
  
  一、 校本课程开设应强调一个“责”字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6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因此,开设校本课程是执行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责任,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责任。我们应该及时的不折不扣的把校本课程开起来。
  
  二、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应突出一个“可”字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魏国栋、吕达在《校本课程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当前,学校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应突出一个“可”字。
  1.因地制宜——凸显可续
  一所学校,要想更好地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凸显自己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是一个展示办学特色的大好舞台。然而,校本课程开设千万不可盲目攀比,追求时尚,必须能够持续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服务。各校可以因地制宜,设置校本课程,并根据课程安排,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编写相关的教材。例如,我校就开发出《安溪的茶》(服务当地经济型)、《中华文化素养》、《中华品德修养》、《中华艺术素养》、《趣味科技》(突显办学特色型)等系列教材。再如,《戴云神韵》、《惠安石雕》、《惠女风情》、《武夷风情》等,也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很好的校本教材。
  2.联合开发——促其可能
  严格意义上讲,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单位开发的课程。现实中,9位老师负责6个班的基层学校太普遍了,这样的学校力量太单薄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困难很大。可以让中心校(原来的乡镇学区)牵头,基层村小联合起来开发,一校一个科目,开发出来后,资源共享。也可以是城区的几所小学,甚至是跨县区的几所小学联合开发。如,安溪县一个乡镇中心校开发的《少儿舞蹈》、《民间工艺》、《书法艺术》、《趣味数学》等,就是学区范围内几所村小合作的结晶。而《闽南童谣》则是厦门市跨县区合作的产物。
  当然,联合开发的科目应该是各校都有学生需求的共性的科目,绝对不能是极富校本特色的科目。联合开发,可以促进校本课程尽可能快地实施好。
  3.编选并存——促其可行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上,课程选用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如,我校开设的书法课,硬笔书法就选用田英章教授编写的与人教版语文配套的《硬笔书法字帖》,软笔书法则选用颜真卿的《勤礼碑》习字帖。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如:我校组织10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合作编写的《安溪的茶》就属于课程新编。编选并存,可以促使校本课程的实施更具有可行性。
  
  三、 校本课程资源利用要突出一个“巧”字
  
  袁立新在《北京景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指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注意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其服务于课程改革。”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突出一个“巧”字。
  1.巧用资源——扩大效益
  校本课程资源包括社会资源、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等。巧妙安排校本课程开课的时间、地点,可以盘活学校设备、场地、图书等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率。例如,我校通过整合课改年段和非课改年段,把原来周二、周四下午第三节的两节活动课改为周一下午2、3节(一年级),周二下午2、3节(二年级),周三下午2、3节(三年级),周四下午2、3节(四年级),周五下午2、3节(五、六年级),两节校本课连在一起,既有利于教学,又使学校的场地、设备、图书等的利用率由原来的每周两节提高到十二节。
  巧妙安排教师功课,可以化解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扩大教师资源的效益。对于那些学有专长的教师,我们在安排功课时,就尽量安排他在每天下午2、3节担任校本课程,而少教或不教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般老师则多教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教校本课程。
  2.巧分课型——彰显个性
  把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这既有利于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必修课,主要是那些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学校的主打品牌的课程,如:我校开设的《安溪的茶》。选修课,主要是那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如:我校开设的《趣味科技》、《古筝》、《工艺美术》、《书法》、《少儿舞蹈》、《小记者》、《数学奥赛》等。这样,有必修有选修,可以充分彰显学校和学生的个性。
  3.巧妙管理——有利发展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有的学生可能同时喜欢好几个科目,但又不能同时学习,怎么办呢?为了便于学生选修,我们把每个学生在小学六年中必须修完的学分定为20学分。其中,《安溪的茶》4学分,是每个学生必修的。我们定在四、五年段开课,学生选在哪一学年学可以自定。其余16学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学的科目,也可根据兴趣及时调整所学科目。一般,学生参加一个科目一个学期的学习可得2学分。这样,六年下来,如果学生每个学期都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并且参加考核合格者,都可得到20学分以上。这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是很有好处的。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