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小学生习作心理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文献
从调查中发现,小学生作文不生动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缺少有重点的观察、有活力的体验;二是思考的少,不知怎样思考,也没有思考的意识;三是阅读积累的少;四是,作文指导存在问题。
这四因素是怎样造成的呢?
《课标》中指出:作文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所见所闻。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他们无论对什么事物是先有感觉才有思维而后才会有情感产生。观察、体验是思维的窗口,而75%的同学要求老师带领他们观察,或活动体验后再写话。他们没有观察、体验,所以最大的困惑是没有真正的感受。可见老师没有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没有细致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没有这种意识。
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所观所感的事物要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外物和内情有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怎样才能让学生闪现这种火花呢?那就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语文阅读课就是最好的训练阵地。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云雀的心愿》一课,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渗透:云雀会有什么心愿呢?云雀的心愿寄托着谁的情感?你怎么知道寄托着的是作者的情感?作者的什么情感?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作者通过云雀的心愿想说明什么问题?你在生活中要想表达你的某一情感、某一想法可以怎么办?这样带领学生经历“作者——文本——读者”的一个来回,学生就产生了一个思考的“点”——原来自己的情感等可以借助童话、借助别人之口、借助具体事件,运用人物语言,人物所观、所感等来表达。这样一课一得,学生便从学文中学会了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在阅读课只重视对学生 “情感”的熏陶,缺少一个点击——作者这份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学文是吸收,运用是倾吐。学生写作中的困惑,写作水平的飞跃,有时可能就是你老师的一句“命中”的点拨。
学生阅读积累得少,不能怪罪于教师,借助学生的话说,玩都没时间,哪来的时间读书?学生作业多,活动多,应付的检查也多,再加上家长课外再另外给孩子布置作业及参加少年宫等辅导课程,他哪还有时间用来安静的读书?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作文指导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作文情境创设不足。具体说:课前缺少有目的的观察、体验;课始缺少创作欲望的激发;课中缺少情、说、思、写有效协调的训练;作文训练缺少计划性、系列性,随意性强;缺少引导学生把外物与其心灵碰撞的点击。作文评讲环节,严重缺少及时点评和鼓励。因此,削减了学生成功心理体验的感受,冷淡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学生写作欲望几乎降到零。
责任编辑:白文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