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数学教师如何从“文本”走向“人本”

作者:吴汝萍




   新课程要求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从“人本”理念出发,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转变为以“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就数学学科而言,因数学知识抽象,逻辑性强,不少数学教师教学时感到自己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究其原因,就是数学教师关注知识的“教”多了点,而关注学生的“学”少了点。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如何从“文本”走向“人本”,为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发展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能力呢?笔者做了一点探索。
  
  一、 备课,教师的心中要“装”着学生
  
  做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师,备课时就要把学生“装”在心里,围绕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从学生的实际着想,顺着学生的思路又高于学生的思路,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1.注意学生对新知的接纳程度。学生乐于接纳新知,就能学得主动。如直接让学生学习“加减法的速算”,不少学生纳闷,列一列竖式就能直接算出的加、减法,干吗又要加又要减的,一不小心还会算错,真是自找麻烦。往往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备课时如果安排这样的环节,情况就大不一样。(1)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计算比赛,第一组算:347+198,503-99,第二组算:347+200-2,503-100+1。(2)教师故意大大表扬获胜的第二组,理由是第二组算的是两步式题,又得了第一,不简单!第一组同学肯定不服输,因为第一组题虽是一步,但要笔算,而第二组题虽是两步,只需口算,显然不公平。(3)让学生观察第一题中的198、99有什么特点,并与第二组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比较中,学生既能明白速算的妙处,又能感知速算的方法。(4)让学生尝试练习。由于学生乐于接纳,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学习的效果自然好。
  2.合理展示知识的形式过程。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知,都得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备课时,教师既要牢牢抓住学生学习新知的连接点(以便同化),还要认真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以便顺应),设计出既有一定逻辑意义、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认知起点的认知程序,让学生能在原有认识水平上主动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建构起新的认识结构,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如学习“万以内的进位加法”,我为学生安排了这样的认知程序:
  (1)同化阶段——看竖式口算,理解进位算理。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口算的算理,可先让学生对照竖式说出口算的思维过程,再进一步感知加法进位算理。
  (2)顺应阶段——用竖式尝试计算583+46、769+4093。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万以内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可以鼓励学生直接尝试。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使学生加深理解进位算理: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3)平衡阶段——概括出笔算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在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添上一点: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样就扩充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更趋完善,获得新的认知平衡。
   3.考虑为学生适当 “留白”。“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能化实为虚,以虚为实,使“无画处皆成妙境”。课堂上适当为学生“留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如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我先安排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再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大小。然后让学生拿出表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和表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纸片,为学生“留白”:你能猜测一下1平方分米里多少个平方厘米吗?课堂上有的猜“10”,有的说“100”。教师追问一句:你能验证一下吗?开始学生眉头紧锁,教师不动声色,不久就有不少同学开始摆弄手上的两张正方形纸片。等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时,再让他们交流证明的方法。有几个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听了同学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后也将露出恍然大悟之状。备课中适当地为学生留一些“白”,课堂上就可以把学生推向探究的前台。
  4.关注学生的差异。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各人有各人的兴趣爱好,禀赋特长;各人有各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各人有各人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潜能。教师备课时不能无视学生的差异性,搞一刀切。只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有类别的探究活动,设计出有坡度的问题情境,设计出有层次的练习内容,考虑到哪些地方、哪些同学可以提高一些,哪些地方、哪些同学需要适当帮助,课堂上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因而教师预设作业不应该千一律,对学生要少一些共性化的要求,多一些个性化的建议。在学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可以分层预设这样的作业:
  (1)2.7×0.125×8    2.46×3.2+2.46×6.8
   4.4×0.25        3.6×102-3.6×2
  (2)2.4×0.25      0.125×3.2×2.5
  (3)12.8×4.5+8.72×45  0.777×0.7+0.111×2.1
  学生作业的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学困生作业一般都比较慢,只要完成第(1)题就肯定他们掌握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同学完成第(1)题后,时间充足,可以完成第(2)题。每个班集体中都会有几个思维活跃、动作飞快的学生,在完成前两题后,可以试做第(3)题。这样设计作业,既关注了学生作业书写速度的差异,更关注了学生思维速度上的差异,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 上课,教师的言行要“让”着学生
  
  “人本”化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教师要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说,自己去做,多一点人文关怀,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1.让学生自己看书、自主尝试。在课堂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能自学的内容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能尝试的题目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引导学生在自学、尝试的过程中看看旁注,想想方法,况说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可注上标记,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主动权。
  2.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探究。数学中许多概念的建立,计算法则的归纳、公式的推导、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都借助于直观。许多教师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费时、费力,又难以组织,大多喜欢自己包办,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把操作权、探究权交给学生自己,并使学生认识到操作、实验的目的,变学生的“被动操作”为“主动操作”,变学生的“被动探究”为“主动探究”。长期下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去摆一摆、画一画、动一动,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
  3.让学生自己提问、自主讨论。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并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生趣,不断激起探究的欲望。当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实践证明,讨论交流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不教而教”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中获得真知灼见,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4.让学生自己概括、自主拓宽。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课前,我让学生自己概括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有的说,这节课知道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有的说,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老师一一加以肯定,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拓宽:我们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大家还想研究什么图形的面积公式呢?很多学生说出了:三角形、梯形。教师说:“对呀,三角形、梯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它们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后面都会一一学习。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后可以先去研究一番!”课间,有许多同学顾不上出去活动,三三两两忙“转化”了。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