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怎样上好科学课

作者:龚汉平




  今天,是科学课程进入课堂的第二个年头(实验区除外),这两年正是科学课程实施与推进的“高原期”,一方面两种新旧的教学观、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等正处在激烈的碰撞和冲击阶段,是新观念战胜旧观念而使科学课顺利推进?是旧观念战胜新观念使科学课举步维艰?还是两者融合达成新的稳态?另一方面对一些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正处在模糊阶段,“到底什么样的课是科学课?”“到底什么样的探究是科学探究?”“怎样的素养才算是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标准》中说“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那科学的本质又是什么?”正由于这些认识上的模糊,正是由于原有“自然教学”巨大惯性的作用,一些教师(特别是兼职的科学教师)不知何去何从?常常不自觉地回到原有的“自然教学”状态之中去。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该怎么办?怎样上好今天的科学课?笔者认为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与教学实践之外,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 把握一个大方向
  
  这个大方向是什么?就是“让学生的心智与事实发生联系”,这也是我们科学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育都是以文字、符号、数字、图形、图像等形式与学生的心智发生联系的,惟有科学教育是以事实(即活生生的实体、实时产生的现象等)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如果在科学教育中让学生观察一只猫,若观察的是一只活生生的猫(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那倒有科学课的味道,若观察的是图片上的猫,那绝不是科学课,也许是美术课,也许是语文课或者是其他学科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的“亲身经历”就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心智与事实发生联系”这个方向。
  
  二、 改变两大观念
  
  1.要改变“科学课就是教《科学》”的观念
  要认识到《科学》教科书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凭借,教科书提供的是“一个思路”、“一个依据”、“一个例子”而不是我们科学教育的全部。我们不妨翻阅一下目前出版的几套《科学》教科书,真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即使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教科书中其教学思路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科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甚至可以允许离开教科书上科学课,可以把当今的科技成果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中来。要克服“书上没写的不敢教,书上写了的不敢不教”的传统教材观。
  2.要改变“科学课就是教科学知识、就是做实验”的观念
  科学知识的传授属于科学教育的范畴,但这只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做实验、制作只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做了实验就算进行了科学探究,就算上了科学课。要把培养科学兴趣、提高思维品质、学会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等进行统筹考虑。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形成心灵沟通、精神愉悦、情感升华和智慧生长的局面。
  
  三、 践行五大策略
  
  1.学会联想
  在备课、上课时我们的眼睛不要死盯在教科书上,教科书上说“蜗牛”非上“蜗牛”不可。其实,你可以联想:与蜗牛相似的动物有哪些?河蚌、田螺、土蚕、蚯蚓、蚂蚁等都可作为教学的材料,关键是哪一种最容易找到就用哪一种,当然教科书上的材料应作为首选材料。教科书讲“养蚕”我们能否想到养“菜青虫”呢?教科书说到“种凤仙花”我们能否想到种青菜、种萝卜、种葱头、种黄豆呢?说到果实我们能否想到花生、黄豆、玉米、黄瓜、西红柿、茄子呢?这些都可作为上科学课的材料。
  2.学会跳跃
  跳什么?就是教材上的内容暂时不能上的、没有条件上的或者不会上的先跳过去再说,把后面能上的内容先拿过来上。以后可以上了、有条件上了再回过头来上。如上《阳光下的影子》可外面恰恰在下雨,怎么办?跳!有一次我到一所农村小学去,一位科学教师一见到我就拿着《科学》教材走过来,说:“观察蚂蚁,现在到处抓不到蚂蚁,这课怎么上呀?”此时正值早春,确实蚂蚁还没有出现,我告诉他八个字“学会联想、学会跳跃”,他领悟了。再如《植物的一生》从播种、发芽、开花、结果长达几个月的时间,但教科书上安排在一个单元内,在教学时就要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不能一口气就把这一单元的内容在一两周内教学完成。
  3.学会利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是我们上科学课的好材料,易拉罐、小磁铁、小铁钉、小木块、细铁丝、铜钥匙、雪碧瓶、塑料杯、注射器、橡皮管、玻璃片等等,在研究导体、绝缘体时可作为研究材料;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时易拉罐、雪碧瓶、塑料杯可作为装水的容器;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可作为发声的器材等等。有的往往是人们看不上、用不上的东西而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就有用武之地,不妨把它们收集起来,有价值的最好贴上标签,分类存放,以便日后利用。
  4.学会抓一把
  抓什么?抓上课用的材料。在上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到校园、农田、沟边或者农贸市场转一圈抓一点东西回来,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抓,哪怕抓一把泥土、抓几棵小草回来。抓了回来怎么办?让学生猜、让学生画、让学生看、让学生做、让学生写、让学生研。举个例子:如果抓了几片叶子回来,就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猜一猜是什么植物的叶子,画一画这种植物或者这种植物的叶子、花、果实、种子等,做一做叶子的标本或拓片,说一说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及其他有关这种植物的事情等。
  5.学会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故事能增长孩子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激发孩子的想象、丰富孩子的情感。因此,平时要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科学故事放在旁边,以备急用。故事可以是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是人与自然的故事、可以是动物的故事、可以是科学发展史等等,如果遇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内容上科学课时就讲科学故事,偶尔讲讲科学故事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