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吕月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学好数学。《厘米的认识》属于测量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测量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估计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热爱学习的品质。
  教学准备:
  一角的硬币若干枚、回形针、文具盒、学生尺、图钉、火柴盒、线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知
  1.学习例题1。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你们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汇报)
  生: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所带的工具,测量一下你想测量的东西。(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2)师:通过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①有好多物体都可以作为工具去量另一个物体的长度。
  ②由于测量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师:两个自动铅的铅芯盒一样长吗?(一样长)都是量的同一边,那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回形针和小正方体的长度不一样。
  师:对了。看来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不然的话,结果就不同,太麻烦了。
  (4)练习:完成“做一做”
  2.教师出示两根线(一根红色、一根白色,分别弯曲着绞在一起)。
  问:那根比较长?
  3.追问:哪位同学能想出好方法,有根据地说出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会说拉直了比。这时教师要当即请他进行操作演示,予以肯定。)
  4.继续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证明红、白两种线绳的长短呢?(学生可能会说用尺量。)
  5.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比较短的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尺量)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立即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方法一开始就与有意义的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真实问题的背景”显然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数学最早的起源便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确实需要才有价值,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应用性。学生对这种学习数学的方式,不会感到陌生、无味和厌倦。新课开始就实施了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个性化地学习)
  
  二、 感悟新知
  1.认识尺:请同学们拿出尺,找一找尺上有些什么。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根据回答,逐一出示。)
  介绍“刻度”:这些竖线叫做刻度线。刻度线一样长吗?请你观察一下长刻度线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长刻度线就是厘米刻度线。第一条厘米刻度线对着几?是0刻度,它在尺的最左侧,表示起点。
  cm:这两个英文字母就表示厘米的意思,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厘米。
  (1)认识:在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1到刻度2的长度也是1厘米。那你还能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对,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找找: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并说一说。
  (3)比划: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可以到自己的尺上去比一比。
  (4)举例:在生活中老师见过很多东西大约长是1厘米。(出示实物:图钉,火柴盒)提问:你见过哪些东西大约长1厘米?
  (5)度量:老师的这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也大约是1厘米?请你到尺上去量一量。
  (6)小结,延伸: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出示:刻度0到刻度2)那这是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刻度0到刻度5)这是多长呢?原来刻度0到刻度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在尺上比划出3厘米、8厘米、10厘米。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通过指、比、选、举例等大量的操作,感知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让学生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在头脑中真正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师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观察、回想生活中见到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创造机会,留有空间,让学生开动脑筋,开阔视野,捕捉生活中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上面的认识过程:从具体形象——共同特征——本质特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而对具体形象的依托则是这一过程的基础,失去它,后面的抽象及深化将是无本之木。)
  3.学会用刻度尺量长度的方法。
  (1)学习例题2
  ①你能读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吗?(出示例2)线段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它左端对着刻度0,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看很方便。
  ②你会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吗?(板书:量)拿出纸片,先估计它的长边大约有多长,再试着用尺量出它的长度。说说是怎么量的。(指定学生上前边演示边介绍。)
  归纳量法: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以上方法都可以,但我们一般用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③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用手表示。)为什么?(自己编一些易错题。)
  ④大家用正确的量法量一量。(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最好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智”,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理解深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所有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也不满足于学生学会一般的测量方法,而让学生通过判断题的辨析对比,认识测量方法的条件性与灵活性,拓展儿童的思维活动空间。)
  (2)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的物体。
  ①(演示:8厘米的线段)这条线段长几厘米?(演示:比8厘米长一些的线段)那这条呢?(演示:比8厘米短一些的线段)那这条呢?
  小结:无论是比8厘米长一些,还是比8厘米短一些,都比较接近8厘米,我们在估计时可以看作大约长8厘米。(板书:估)
  ②量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度量生活中的实物长度,估算实物的长度,检验估算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产、生活实际中产生,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
  
  三、 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 拓展延伸
  竞猜游戏:老师出示实物,学生不用尺,小组讨论出其长度,然后由小组长写在纸上。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接近,组员就能得到一颗星,可以把星贴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出示笔、日记本、24厘米的纸条)看,智慧之星在每个同学的身上闪闪发光!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