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同课异构”让师徒结对走向共生

作者:顾绍聚




   就在很多学校的师徒结对因为种种原因演变成一种形式的时候,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跟上新课改的要求,都能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研究,学校在总结师徒结对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同课异构”形式让师徒结对发挥教师的共同智慧,促使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让师徒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具体做法就是让师傅和徒弟经常进行“同课异构”:即让师徒每次针对同一教材进行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展示、交流反思及共同作课几个环节,让师徒二人既能在活动中发现师徒间的差异,又能让师徒在探讨交流中共同诠释新课改精神,促使师徒二人共同经历学习、成长、成熟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最终让师徒二人在活动中获得双赢,让师徒结对走向共生。
  
  一、 师徒自由解读同一文本
  
  师徒结对之所以在很多学校很容易变成一种形式,是因为有些学校只是把师徒结对停留在计划上,有些学校过于强调师傅的作用以致出现师傅霸权现象,而有的学校又因为过于看重青年教师从而导致师傅心理失衡,出现了保守思想、不愿指导、甚至师徒关系恶劣的不正常现象,让师徒结对呈现出一些低效甚至负效的状况。那么怎样才能让师徒结对真正发挥作用,并收到师徒共同成长的效果呢?我们学校每学期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师徒结对计划,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之——“同课异构”活动,而活动的第一步就是让师徒首先针对同一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即让师傅和徒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篇教材进行文本解读,然后再利用集体备课的时候组织大家进行探讨交流,让大家在研讨中了解他们对教材内容、作者意图、文本重点、教学目标、相关资料以及学情了解的不同把握,从而学会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的方法,认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并能够让师徒在交流中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 师徒针对同一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当师徒二人针对某一教材交流了不同的文本解读后,为了让徒弟懂得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对文本的解读落实到教学中,学校组织师傅和徒弟围绕原来解读的教材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然后利用集体备课活动时进行汇报交流,让大家一起探讨他们设计中教学理念的不同,他们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重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出各自设计的优缺点,从而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三、 师徒同上一节课
  
  师徒结对不仅是为了让徒弟学习师傅把握教材的方法,学习师傅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徒弟学习师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的课堂传授能力、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因素,而学生却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能够走出文本,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人也会上出不同的效果,由于学生表现的多变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无法预设的情况,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更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反应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有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这恰恰又是反应一个教师教学机智的最好时机,如果教师处理应变的好,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所以师徒同上一节课不仅能让师徒在比较中发现差距,更能够让师徒通过课堂寻求问题处理的最佳结合点,让师徒看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处理的精彩或不足之处,同时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师徒同上一节课也会促使师傅不断地更新理念,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造,防止师傅出现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现象。
  
  四、 师徒进行说课,交流教后反思
  
  教师要走向专业化成长道路,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能够把自己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出来,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经常组织师徒进行说课、交流教学反思是个不能缺少的环节,也是让“同课异构”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最佳方式,所以当师徒在进行完课堂展示之后让师傅和徒弟分别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说课,并交流教后反思,让师徒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分享彼此教学的精妙之笔。徒弟在交流中获得如何从理论的高度驾驭课堂、调整课堂,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师傅也会自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争取向更高的理论层面迈进。
  
  五、 师徒共同作课
  
  当师徒结对经历了由解读文本到进行教学设计,然后一起进行课堂展示并交流教学反思后,师徒二人对同一教材的处理一定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此时让师徒两人针对同一教材进行共同作课,是让师徒共同发挥最高智慧的最佳方式,也是让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桥梁。此时师徒二人一定会竭尽所能,此时其交往过程也必然是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教学相长、和谐共赢,创造“自我”的过程,更是师徒二人走向共生共荣、共同追逐幸福、攀比快乐的生命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徒弟向导师学习的目的是向优秀转化、演进他“自己”。同时,对导师来说,交往的过程既是对徒弟思想、信念、方法、经验的传承过程,也是对自己理念更新、教学创造、经验改造、智慧生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