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在名言中发现自我

作者:黄光云




  名人名言已经成了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走进大大小小的学校,我们都会看到教室内外高挂着的名人名言。那些方正明亮的框子,红底黑字的组合,为空白的墙壁增添了几多绚丽。
  当然,我们不能只拿它们当风景,继承数十年的传统,名人名言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在那些伟大人物和他们的语句中,我们期望着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对于今天的学生,我们所期望的熏陶是否存在?为此,我组织了一次专门的讨论。
  有学生说:“玻璃框中的人物脸上似乎还挂着笑容,像随时随地可以接待贵宾的绅士,在各种检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学生说:“他们是那空白墙壁上不可少的装饰品。”
  再看看学生的课桌上、文具盒内,在这些离学生更近的地方,贴的是清一色的明星画。为什么学生如此青睐明星,而不肯去关注镜框中的名人和他们的名言?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时空的阻隔,使学生对很多伟人的了解不够。他们崇拜的是他们熟悉的并且和自己的理想或者梦想相接近的人物。
  焦裕禄的精神无疑是高尚的,牛顿的成就无疑是伟大的,但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这些名人的经历就像高尚和伟大这两个名词一样抽象,当然就更不愿去关注他们的话语了。而传媒的发展使他们了解NBA、了解歌坛、了解世界各地的许多精英,于是喜欢篮球的学生桌子上贴着篮球明星科比;喜欢唱歌的学生周记本内贴着歌坛大姐大王菲;还有人羡慕IT巨鳄比尔·盖茨、太空英雄杨立伟。
  第二,刻板的外表,让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当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时,它们在本质上可能是与人隔膜甚至对立的。李政道们、牛顿们被压在方方正正的玻璃框中,那种居高临下的姿势,像一柄神圣不可侵犯的尚方宝剑。时空的阻隔客观存在,而现在又主观地营造着距离,一层又一层的距离使其中的人物与话语失去了本该有的分量,使他们仅仅成了那空白墙壁的饰物。
  第三,个性张扬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他人的强加有时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们在各种教改方案中都会说以学生为本,都会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从事实来看,有时我们却总在试图影响或者说限制学生的思想。还是来听听学生的话吧:
  “人们都认为名人的话都是正确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名言只是对他们自己极其有用,或者说是反映他们自身经历经验的话,对我们很多人都不合适。”
  这些话也许经不起推敲,但在这些怀疑和否定中,我们会发现被我们作为口号的个性化教育,其实就存在于学生的灵魂中、思想中,我们要做的只是去挖掘和引导他们。
  精神的熏陶永远需要,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参与到名人名言内涵挖掘的活动中来,才能实现张贴名人名言的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简单措施。
  第一,帮助学生了解名人,并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
  有一句广告词说“我选择,我喜欢”。
  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不拘一格,选择他们所喜欢的各类句子。可以是他所喜欢的影视或者足球明星的一句话,可以是他所喜欢的某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话,可以是他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发现的一句话,总之只要是内涵深刻、催人奋进的语句都可以作为班级共同的座右铭。
  选择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解选择的原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与此条名言有关的名人的故事,他成长中的磨难和挫折,他克服困难战胜逆境的精神,等等。这样经过多方面的阐释,名人的形象才真正丰富高大起来,名言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但是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那些在寂寞的领域创造出成就的名人必须依靠学校、依靠老师来引导。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名人作品,讲名人故事,组织主题班会,上网查阅资料等等,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第二,给予学生一方书写的园地,让他们自由挥洒。
  在教室中醒目的位置为学生开辟一个书写的园地。学生的字体也许没有铅字规范漂亮,简单的白纸也绝对没有镜框那么明亮,但是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形式,我们需要的是精神的影响。在用心的书写中,学生会为自己价值的实现感到欣喜,从而会对那些句子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而且看到自己所写的警句,无疑更是一种鞭策。那些名句如火炬、如明灯,照亮了学生的灵魂,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成为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为班级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选择名言和积累名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个性化的、积极的人生格言。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组织学生自己写警句,并且从中选择那些富有寓意、富有韵味的句子加以装裱,把他们竖在校园中、教室前。师生共同营造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纯洁。有些句子也许有着名句的影子,但那毕竟是学生已经内化了的人生感悟。
  人存在的价值,不是满腹的经纶,不是过人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建树,精神的挺立。健康的人格和挺立的精神会使学生一生受用。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