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隋桂杰




  教育即良好习惯的养成,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不良的习惯可导致个人行为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可能影响个人的发展前途。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同时兼典型专访、谈话了解等方式,内容包括文明礼仪、学习意志、劳动卫生、诚信节俭、关爱互助等,旨在了解本校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现状,从而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行为表现特点,探寻其发展趋势及规律,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对症下药,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调查分析
  
  1.文明礼仪
  (1)在校内外向老师主动问好打招呼,拾到东西交公的占全校比例较高,分别为94%和91%,这明显与学校宣传导向及班主任强化有关。因为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及总结会上,都大力宣传表扬文明行为及好人好事,并在值周记录上单列一项,采取给个人和班级加分的方式,保持和鼓励这种可贵品质,为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减趋势,由一年级的82.6%逐渐降至六年级的26.9%。这一现象表明,低年级学生单纯幼稚,教师的导向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尤其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赞扬时,这种礼貌行为会逐步得到强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起来,感情不再轻易外露,从而导致礼貌用语使用率降低。
  (3)当行为出现偏差时,41.2%的学生能主动承认,所占比例随年级升高普遍提高,这或许因学生心理年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的过失多是无意识的,他们多数认为自己的行为较符合情理,明辨是非的能力普遍较弱,因而主动承认错误的比例要少些,这主要是由其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但到了中高年级,心理逐渐成熟,处理问题趋于理智化、合理化。为减轻过失,他们多采取主动承认错误的态度。
  (4)在乘车时,主动排队买票与让座的占65%,各班级较为均衡,无明显差异。而被动让座或拒绝的占35%。这组数据显示,学生在关爱他人、主动谦让方面相对薄弱,其实这不仅是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尤其成人的行为对孩子起较大的负面作用。
  (5)被别人误解时,有70%的学生能设法沟通,和平解决,而30%的会大吵大嚷,甚至大打出手,当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时,能冷静思考,不记恨的仅有56.8%,43.2%的学生要找其评理,甚至大动干戈,低年级表现更为明显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因环境及受教育差异影响,形成不良习惯;二是家庭教育存在巨大的缺失,父母对独生子女多数娇纵惯养,不容子女受半点委屈,长此以往,便形成缺乏宽容、理解的不良个性。
  2.学习意志
  (1)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习惯亟待改变。能按要求主动预习和复习的仅占50%,而另外50%则很少或根本不预习和复习,但高年级相对好些,从低到高大致呈递增趋势。这说明学生尚未意识到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以典型个案专访的形式对班级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谈话时了解到,他们当中95%以上坚持每天预习和复习,可见这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重视和培养。
  (2)学生听课习惯也不容乐观,能完全致力于学习的仅占33%,有67%的学生有不专注现象,近17%的学生注意力分散较为严重,低年级表现更为明显。这与其年龄特征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制力逐渐增强,当然其他因素也很多,如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的程度、教师课堂调动积极性是否成功和所学内容难易程度等。
  (3)上课时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居多数,分别为65%和73%,但22%的学生很少发言,看来教师在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上仍需下一番功夫。不过,数据显示,善于发言的学生随年级的升高明显呈递减状态。由一年级的65%降至六年的50%,这同样与其年龄特征有关。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而到了高年级会产生顾虑,担心发言会影响自身形象,因而相对减少。但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比例高年级明显高于低年级,一年级35%到六年级增至73%,明显呈递增状态。这说明高年级学生思维趋于成熟,虽在班级发言时有顾虑,但在小组内可将个人观点与想法毫无保留的向别人展示。
  (4)据统计,学生课外阅读量相对较少,有课外阅读习惯的仅占51.4%,而近50%的学生只是偶尔阅读或根本不阅读。经谈话调查了解到,多数农村家庭不重视课外阅读,除少数家长为孩子买课外读物外,多数学生家里没有课外书。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仅限于学校图书室,而且时间空间都受限,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而这正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因而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5)对于学习中的困难,只有一半学生有决心克服,另一半则依靠别人或采取放弃的态度,而且随着年级升高,这种现象愈严重。由此可见,学生的意志很薄弱,他们缺乏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而这也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已迫在眉睫。
  3.劳动卫生
  (1)9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保持和维护公共环境与卫生,这主要得益于每天的值周管理。学校及班主任较为重视日常的卫生检查,所以学校环境卫生保持良好,学生的环保及责任意识随之增强。
  (2)与上述相反的是,学生的个人卫生保持相对有些困难,虽然90%以上的学生基本能做到每天面部、脖子、手保持干净,睡前洗漱、勤换衣服鞋袜,但洗头洗澡却坚持不好,一周洗一次的仅有40%,35%的两周一次,25%的则要一个月以上洗一次。这种现象表明,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学校良好环境的熏陶与培养,基本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因家庭条件有限(多数乡村没有浴池,家里没有洗浴设备),尤其冬天温度低,很难做到一周洗一次澡。
  (3)据调查,学生大多数(65%)能主动做家务劳动,这主要与他们家庭环境有关。乡村孩子朴实能干,父母农忙时,无暇照顾孩子,促使孩子练就了做家务的本领,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但有12%的学生很少做家务,他们仍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依赖状态。
  4.诚信节俭
  (1)本校绝大多数学生(92%)能做到诚实守信,借别人东西能及时归还。但小学生自制力较差,老师在与不在时,能做到始终如一的仅有54%,从调查数据看,四年级最为严重,能做好的只有39%。
  (2)因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虚荣心,他们不轻易暴露自身缺点,以此来维护自身形象,因此,能大胆承认错误的只有61%,其余则采取半隐半遮态度。
  (3)学生中70%以上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并且也深知水电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很少有浪费现象,95%的学生做得都很好。
  (4)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花钱方面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达50%以上,他们虽来自农村家庭,多数条件一般,但独生子女居多数,长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味娇宠放纵,久而久之则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5.关爱互助
  (1)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95%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同情心,他们关心弱小者,很少轻视或欺负弱势群体,近94%的学生能关心体贴父母长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尽力去孝敬回报父母长辈。
  (2)对待友情与亲情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中存在侮辱戏弄别人现象的近30%,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这与其年龄优势及身体强健程度有关。
  
  二、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本调查反映了小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大致状况,从总体比例来看,在文明礼仪及关爱互助方面较有优势,这与学校优良校风息息相关。学校齐抓共管德育,因此成效较为显著。但在节俭及学生个人卫生方面仍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学习意志普遍薄弱,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留下严重隐患,这是首先应予以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另外,根据汇总对比表分析,养成方面做得最好,比例随年龄增长总体呈递减状态,这多数与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密切相关。
  1.加强领导
  首先学校领导及班主任要面对现实,并予以高度重视;其次进一步调查分析,弄清其具体成因,针对班级实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做到因材施教,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2.扩大宣传
  针对学校的共性问题,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及时肯定与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强化推行
  学校要做好强化工作,在低年级重点培养,高年级也毫不松弛,这样常抓不懈能使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渐形成,并强化成自觉主动的行为。
  4.鼓励互助
  以班主任为依托,点面结合、以面带点、以点促面,在抓好班级整体养成教育工作的同时,要重视表现较差学生的传、帮、带教育工作,保证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本研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现状进行调查,并作汇总分析,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因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其结果的真实性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存在的问题,并体现某些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市郊及农村学校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和参考意见。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