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上自己的课
作者:朱培垓
有一年轻语文教师要上公开课,请教老教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注意力。老教师说:“你可以说些他们意料不到的话,如‘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是在一个女人的怀里度过的’。”年轻教师一脸惊诧。老教师接着说:“然后你再接着说‘这个女人就是我的母亲’。”年轻教师觉得这法子不错,于是上课时他照着说:“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是在一个女人的怀里度过的。”在学生与听课老师们的大惊失色中,他把下边的词给忘了,接着支吾:“……可是……我已记不清她是谁了。”
忍俊不禁后,思考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姑且不论那位老教师所授之“法”是否高妙,但其多年积淀下来的经验是值得年轻教师借鉴的,只是那位年轻教师不得要义,闹了个弄巧成拙。
拿此观照身边的课堂教学,虽然不至于闹出上面的笑话,但应该是遭遇过类似尴尬的。究其原因,没有“上自己的课”。备课时,不肯通读教材,对一个文本、一个章节的重点、难点都不曾明了,抓不到关键,找不准切入点,完全照搬教参资料,或者更热衷于追逐名师,作“模仿秀”,从整体设计、教学流程到导语引入、问题预设,甚至于环节间的过渡语、给学生的激励语都悉数“拿来”。殊不知,自己的专业修炼、教学机智、驾驭能耐、举手投足还与名师相差悬殊,更何况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名师所在的那个课堂的学生与你所处的学生一定存在着生活经验、认知起点、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作分析,不作舍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全盘照搬,岂能不画虎不成反类犬?
教学是极富个性的活儿,否则,王崧舟就不是王崧舟,窦桂梅亦非窦桂梅也。作为普通教师,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造、张扬自己的个性,认真研读教材,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不盲从教参,不惟名师是瞻,用批判的眼光,有扬有弃,有取有舍,备自己的课,上自己的课,不求无效的噱头和华而不实的热闹,只要散发着自己味儿的扎实有效。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