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学校管理 儿子在日本上小学之七
作者:陆 浣
学期一开始,每个人各自买了一个针线包,里面除了针线还有顶针、裁剪刀、笔和尺等。老师告诉大家:好好保管好这个针线包,高中还要用呢,老师正在上高三的儿子,最近的《家庭》课是为自己缝制一条小短裤。最初的缝纫是用针线学钉纽扣、做小钱包等,教科书上每一个步骤都教得非常规范,从穿针引线、结线头、打结,到两块布钉起来的几种不同缝制方法等都有详细的图解,使人一目了然。接着是学习台式缝纫机的使用,并用它来做小物件:餐布、靠垫、简便背包等。可以想象,当看到爸爸妈妈在使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孩子的心里会有怎样一种成就感。
除此之外,课本还图文并茂地指导孩子们如何整理自己的房间、如何大扫除,包括合理地收藏物品,减少浪费;如何更舒适地着装、盥洗和保管衣服;如何将生活的环境布置得更舒适、合理、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如何将生活安排得更有条理;如何合理使用金钱等等。薄薄的一本《家庭》课本,里面承载了多少丰富的内容啊!
浏览他们的小学课本,你会发现它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在科学上又不失其深广和严谨。可以说,课本给孩子们的都是将来他们正真需要、正真用得上、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更广发展的东西。另外,他们的课本很善于利用照片、绘画、图表和数据,使得很多较为复杂、繁琐的内容变得非常浅显易懂。翻看他们的教科书,有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在每一本教科书的后面,都有一个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的作者名录,这个名录大致由两大群体组成:一为大学教授;二为小学校长和小学教师。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现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比例大约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有这么多一线的教师对编写教科书拥有自己的发言权,难怪他们的课本在具有严密科学性的同时,还那么符合孩子的真实需要,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丝毫没有那种“填鸭式教育”的感觉。翻看着眼前这厚厚一摞一至五年级的教科书,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呢?
我所体会的日本学校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人”。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社会的基本人群,所以,首先必须把其塑造成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拥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和生活素养的社会人。
最后我想说明两点:一是,作为对一个学校和一个地区的了解,我的介绍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日本公立中小学里的校长和教师都是流动的,一般每个人三四年就要换一所学校,虽然校与校之间可能存在地域的差异和不同的管理风格,但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因此我相信,这篇真实的见闻和经历,应该具有共性。其二,我在这里说的都是日本学校教育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才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而且这也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一幢大楼如果没有打好地基的话还可以推倒重来;对于一代人来说,基础教育却只能经历一次。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并且也有条件,去学习和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来完善我们自己的教育。
责任编辑:白文军
[1]